哈尔滨体育学院副院长阚军常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
34秒32!在冰丝带,中国运动员高亭宇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赢得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的金牌。这枚金牌的分量极重,不仅熔炼了运动员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也沉淀了中国几代冰雪人的不懈奋斗。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支神秘的科研团队。
在备战冬奥会的日子里,这支科研团队与运动员们同训练同战斗,为运动员提升哪怕1毫秒的比赛用时而“斤斤计较”。
这支科研团队的全称是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速滑短距离国际集训队科研组。作为这个科研团队的组长,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严力可谓居功至伟。
科研团队都做了哪些贡献呢?以高亭宇为例,科研团队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肯定了高亭宇的起跑姿态,回看比赛录像,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高亭宇的起跑姿态与大多数运动员都不一样,显得很随意。在专业上,高亭宇的起跑方式叫做“高站姿”起跑方式。这种起跑方式并非主流,因此起初也受到了外国教练的质疑。大赛在即,高亭宇的起跑动作改还是不改,成了一个让教练组倍感纠结的难题。最后,这个难题抛给了严力。严力采用数字冰场测速、DARTFISH视频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高亭宇的技术动作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将此数据与世界高手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比较,肯定了高亭宇的技术特点,尽管是高站姿,但高亭宇的蹲屈前弓角度好,直线蹬冰效果好、速度快,且还能起到节省体能的作用。这个结论对高亭宇的备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亭宇化身“冰上博尔特”的关键。
其次,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组也找到了高亭宇与其他高水平运动员在专项力量和体能方面的差距,尤其是他第二个弯道入弯前的技术动作有卡顿,这会大大降低他的弯道滑速。通过对弯道技术的修正,我们通过比赛的实时数据可以看到,高亭宇在第二个弯道的表现非常完美,不仅没有降速,甚至比直道的滑速还要快。在毫秒级的比拼中,这种看似微小的进步,往往可以决定比赛胜负的杀手锏。
不单单是高亭宇,作为一所以冰雪体育为鲜明特色的高等体育院校,哈尔滨体育学院在各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也提供了大量人才和科研支持。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首金,也就是短道速滑混合接力的这枚金牌,团队中的5名核心成员都与哈尔滨体育学院有关。
据严力介绍,智能冰场的主要功能,一是测试运动学方面的数据指标,比如滑行的速度、加速度轨迹;再就是动力学方面的数据指标,包括蹬冰的力量、蹬冰的效能、离心力的大小。
除了运动员的努力训练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合理的饮食搭配也是运动员在备战冬奥时必不可少的,哈尔滨体育学院也在一直致力于用营养配餐帮助运动员保持较好体能的研究。
如果把我们的运动员比作出山的猛虎,那么如严力一样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就是为猛虎插上翅膀的人。他们无法获得奖牌,但每一枚奖牌上却有他们的汗水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