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仁市出发,沿着高速行进,穿越缥缈的雨雾,一幅辽阔的梯田盛景展现眼前,转眼间,映入眼帘的新绿蔓延开来,被包裹着的农家院落,飘出混合大米清香的炊烟。
这里是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名扬万里的“贡米”之地——郭家湾村,迎接春节,一年一度的“打糍粑”成为乡亲们约定成俗的新年“项目”。
走进一栋二层小楼,院子里泡了一宿的大米,已经吸足水分,颗颗饱满泛白,沥出多余的水分。吴水兰一勺接一勺地盛出,均匀铺在烧热的甑子里,接下来,一切就交给火候和时间。
“郭家湾的大米从古至今,都是出了名的,现在在市场上也是十分走俏。”依托村里的天然梯田、气候优势和充沛的灌溉水系,郭家湾培育出自然无污染的高品质水稻,烹饪的米饭洁白油润,清香可口。谈话间,吴水兰揭开焖熟的米饭,一遍一遍放到石磨上,用绑着纱布的木杆捶打,再蘸油揉成一个个圆饼,糍粑就这样成形。
新春的细雨绵延不断,寒冬仍不舍离去,推开小门,炉火正旺,烤炉上的糍粑香气扑鼻,让人移不开脚步,走访了一上午,对疫情防控排查再排查,吴水兰的丈夫村医姚贤汉这才赶着饭点回来,抖了抖身子,坐下来取暖,品尝起软糯可口的烤糍粑。这样的日常,在2008年的春却是另一番天差地别的面貌。
2008年初,贵州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铜仁是贵州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些地方已连续停电、断水、封路十多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先后来到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老山口110千伏受灾输电线抢修现场、亚鱼乡输变电线路现场等地,慰问干部群众,勉励大家群策群力,战胜灾害,恢复生产。
那场大雪,让亲身经历的郭家湾人印象深刻。“绵延几公里的电线杆几乎都倒塌了。”扬了扬手中的碗,吴水兰形象地说道,“以为雪下了就化了,结果过了好几天没见化,电线上包围的冰柱有碗这么宽。”
唯一能出行的胶筒鞋成了姚贤汉参与救灾的重要工具,听到有人摔着了,姚贤汉一深一浅地踏过雪,雪太深,倒灌在筒靴里,浸湿了也顾不上。
骨子里勤劳好种的郭家湾人,靠双手改善生活的心态早已蔚然成风,村里停了电,大家就靠着县里送来的碾米机打了一袋又一袋大米,做成糍粑,做成烫粉,留着蒸饭。
一到晚上,点起压箱底的煤油灯,一到白天,就扎堆忙活着和抢修供电的人员一起恢复基础设施。“送来的电线杆,大家抢着抬,去晚了都抢不到,全村投功投劳齐心恢复了供电。”姚贤汉乐呵道。
如今,郭家湾的年关再也没停过电,大米产量成倍增收,留下自己吃的一部分,另外的一部分送到了乡里的米厂统一包装出售。
采取“公司+大户+村级合作社+农户+专业技术指导”的发展运行模式,郭家湾全村1537亩贡米,年产近170万斤稻谷。2019年1月17日,“郭家湾村贡米”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已成为玉屏县域内稻米品牌的标志。
糍粑堆成一沓沓,吴水兰赶紧拨通儿女的电话:“糍粑都打好咯,就等你们回家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