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牦牛养好了再卖!惠州援藏工作组助力朗县建起育肥场
惠州日报官方客户端·惠州头条APP 2021-11-08 20:04:27

初冬的早晨,西藏林芝朗县拉多乡扎村寒意颇浓,位于海拔3600多米的牦牛育肥场里,拉多乡扎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贡布一早就和工人们忙开了。他们正把豌豆、玉米等用机器磨成粉,然后再搭配一捆捆的燕麦草,均匀地撒在育肥场的槽子里,100多头牦牛“闻香而动”,纷纷靠近饲料槽,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育肥场的牦牛正在吃食。

看着牦牛吃得香,贡布心里也美得很。自从今年初这个育肥场投入使用以来,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现在我们这个育肥场在县里受到一致认可,县里有村子或老百姓要卖牛的,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

牦牛育肥,顾名思义,就是把牦牛养得更健康,膘情更好再出售。在朗县,每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殖有牦牛,为何还要专门建立一个牦牛育肥场?这个育肥场又如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还得从惠州援藏工作组开展的产业援藏说起。

 

引导开展牦牛育肥工作
初步形成生产经营链条

朗县平均海拔3700米,地处林芝西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喜玛拉雅山脉北麓,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区,全县天然草场面积246.3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气候让朗县传承着悠久的牦牛放牧传统,以牦牛养殖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成为朗县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县目前存栏牦牛约4.1万头,但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朗县的牦牛养殖仍主要依赖天然草场靠天蓄养,长期以来出栏率不足10%。”惠州援藏干部、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智伟介绍,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朗县的牦牛存在着较高的死亡率、品种退化、草原超载、效益不高和农牧民增收难等问题。

杨智伟为扎村村干部讲解牦牛育肥的相关知识。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去年下半年,援藏工作组结合实际,提出高质量推动牦牛育肥工作的设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班子成员、惠州援藏工作组组长、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郑陆滨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展牦牛育肥工作,推动朗县的牦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引导牦牛养殖从分散向集约,粗放向系统,传统向科学的方式转变,以提高牦牛出栏率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这一设想的提出,得到了拉多乡扎村的积极响应。扎村此前就成立了集体企业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但主要是养羊的。“我们有养殖经验,非常认可和愿意参与朗县的牦牛养殖产业发展中来。”贡布说。

杨智伟与贡布给牦牛喂食。

为此,援藏工作组组织扎村村“两委”班子多次到达孜、林周、墨竹工卡以及自治区农科院等企业和单位对牦牛短期育肥的技术和市场进行考察学习。“拉巴次仁和贡布他们是带着卷尺去的,每到一个地方,认真地拍照,量牛棚,问经验,为下来建设育肥场做好准备。”杨智伟说,“村两委干事创业的热情真的很高。”

考察学习回来后,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立马筹集资金,组织全村劳动力在扎村投工投劳,于今年初建成了存栏量达1000头的综合型育肥场,并在朗县县城开设了第一家牦牛肉直营门店,初步形成了集养殖、销售等为一体的牦牛生产经营链条。


已有10个村子加入“1+N”产业联盟,
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育肥场和门店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但问题也渐渐凸显。“牦牛的市场需求挺大的,在传统的出栏淡季,牦牛肉直营门店平均4天就可卖出3头牦牛肉。”杨智伟说,“但是仅靠育肥场,还是无法收购到足够的牦牛来供应市场。”

如何进一步发挥村集体作用,整合全县牦牛资源,解决育肥场发展后劲乏力问题?经过反复调研,援藏工作组会同朗县有关部门、乡镇和村集体探讨研究,提出推行“1+N”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的设想。有了工作思路后,杨智伟马不停蹄地到传统牦牛养殖村,宣讲推动“1+N”牦牛养殖工作。

杨智伟来到堆村为村民讲解和宣传“1+N”牦牛养殖的模式。

10月底的一天晚上,杨智伟来到洞嘎镇堆村会议室,为村民讲解和宣传“1+N”牦牛养殖的模式。

“‘1’是育肥场,‘N’是村集体。村集体先向育肥场出栏牦牛,育肥场将牦牛进行育肥后,统一向市场供应优质活牛;村集体获得收入后,优先向本村村民购买不同年龄梯度的幼牛,养成架子牛再提供给育肥场,这样就确保了村民的利益,也确保了村集体资产的持续稳定和增值”杨智伟一边解释,一边在事先画好的流程图的白板上比划着。

育肥场里的牦牛。

当晚来开会的有40多位村民,这对于全村只有25户113人的堆村来说,可以说是家家都出动了。为了让村民更好地听懂弄通,村里安排了刚毕业的大学生次旺顿珠同步翻译成藏语。“‘1+N’牦牛养殖模式既能让村民增收,也能壮大村集体收入,我们肯定会大力支持,大力参与。”堆村党支部书记米玛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目前已有10个村子与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加入“1+N”产业联,截至今年10月底,共向育肥场提供牦牛(犏牛、黄牛)300多头,为村集体带来360多万元收入。同时,育肥场持续向外地市场供应育肥牛累计220头,销售额290多万元,实现了购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随着“1+N”的积极影响不断扩大,“企业+村集体+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西藏林芝朗县拉多乡扎村位于海拔3600多米的牦牛育肥场。

贡布对育肥场的发展也更加上心了。“以前我们的饲料和草料都是从兰州进货的,平均每头牦牛的饲料成本(含人工)是30多元。”贡布说,“现在我们在西藏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自己加工精饲料,不仅节省了成本,每头牛每天25元左右,而且搭配得更加营养。”

记者了解到,目前育肥场向村集体收购适龄的健康牦牛均价为11000元/头,经过一个育肥周期(4-6个月),按当前每头育肥牛获利润10%算,两年内达到出栏700头的目标,可获得超过800万元的产值。

“‘1+N’牦牛养殖模式不仅给农牧民、村集体和育肥场带来经济收入,还可改变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减轻对天然草场的载畜压力,促进草畜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双收益。”杨智伟表示,下来将不断加大力度做好“1+N”牦牛养殖工作,培育和发展适合本地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朗县牦牛养殖提质增效,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文字: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香金群

图片/视频: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汤渝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