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在铜仁文学馆举行了聂洁《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新书分享会。石阡县文联主席朱良德,石阡县作协主席游筑京,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子芯,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写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庄鸿文,写作研究院副教授王晓旭、编审(正高)王晖,以及作家龙凤碧、肖磊、陈丹玲,与铜仁学院80余名同学共同参与了本次新书分享活动。
聂洁,女,汉族,生于1969年10月,贵州省石阡县人,贵州省作协会员,石阡县作协副主席,此前写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曾获第八届梵净山年度文学奖。《我在老鸹林》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
谈及创作历程,聂洁说,这本书记述的是她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农村与百姓、同事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段生活,给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让她见证了那项声势浩大的工程、那场不见硝烟的战役、那段攻坚克难的历史、那种干部与百姓同进退的紧密联系。她决心用文章的形式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最后才成就了这个集子。她坦言,成书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写作时也并非文思泉涌,她是慢慢地写、断断续续地写,但不管怎么样,总算坚持了下来。所以她对在场的同学们说,写作贵在体验、贵在沉淀、贵在坚持,生活的喧嚣或许让人感到疲惫,但阅读与写作能让人找到文字中的那份宁静与安适,希望同学们多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
新书分享环节,与会嘉宾一一发言。朱良德认为,作者的“坚持”与“情怀”尤为可贵,聂洁恰恰做到了坚持创作和拥有创作的炽热情怀。他说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亲历者、实践者、见证者,聂洁有足够多的生活体验,但他认为光有体验还不够,还得从中挖掘出一些写作元素来进行创作,要坚持记录当下真实的生活,让后来的人们通过读书再现当年的工作情形和生活状况。脱贫攻坚必将载入史册,很多作家看重的是它的“宏大叙事”,但聂洁与他们不一样,她关注的是工作细节,是人情人性,是生活冷暖。他还引用贵州籍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江虹的一段话,来强调注重挖掘生活细节、坚持做一个有情怀的写作者的难能可贵。李子芯用“小事件反应大主题、大意义”来表明她阅读后的感受。她觉得书中描写的人物、记叙的事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作者善于以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心。游筑京、龙凤碧都以“文如其人”来评价,认为这本书就像聂洁本人一样,具有一种平淡的气质。末未以“通向人心、人性,通向生活现场,通向未来”来概述本书的特点。
庄鸿文、王晖、陈丹玲、肖磊等则从不同角度对“非虚构文学”进行了一番阐述,并结合这本书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探讨了“到底什么是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等问题。嘉宾们富有创建的阅读体会丰富了在场同学的文学鉴赏知识,启发他们如何去进行写作。
分享会结束后,聂洁为同学们签名赠书,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