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全球贸易监测实验室、北京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国际贸易形势论坛暨全球贸易监测与贸易形势月度分析会(2025年6月)(总第22期)”举行。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主题报告,对2025年5月中国外贸大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第二阶段为专题报告,本期论坛聚焦于“贸易战略”专题,两场主旨报告围绕其展开深入探讨。此次论坛为参会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国际贸易形势分析和前瞻性的贸易战略思考。
在主题报告阶段,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庄天宇发布了题为《2025年5月中国外贸大数据分析简报:趋势、结构以及预警预测》的研究报告。报告基于全球贸易数据,对中国外贸的国际环境、自身趋势和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前4个月全球货物贸易规模估计为8.2万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其中,欧盟、东盟、巴西等经济体的进口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我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增。历经抢出口与对等关税,从趋势看,我国全年外贸有望保持增长,但应当注意对新兴经济体贸易顺差显著扩大的问题,在拓展非美国市场、促进出口多元化的同时,宜将“平衡发展”纳入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战略,努力实现经贸关系的互利共赢。
在专题报告阶段,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沈琪做了题为《博弈理论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的专题报告。报告聚焦博弈理论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探讨了关税政策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应用。沈琪指出,关税本源是政府税收,但在大国贸易关系中已超越财政收入范畴,成为战略博弈工具。从理论层面,小国关税在整体上会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其最优关税为零;而大国征收关税能改善贸易条件,因此大国可能存在一个非零的最优关税策略,使得大国福利水平最大化。大国的贸易政策比小国更复杂、更具战略性,例如中美贸易摩擦的关税博弈具有相互依赖性和动态性。一个大国可以对国外垄断厂商征收一定水平的关税,以达到抽取对方垄断租金的目的。大国在贸易政策互动过程中,其演化路径与初始参数、演化策略等直接相关,可以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推演大国之间贸易政策互动过程,并结合实际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此外,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也会影响大国贸易政策决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分析贸易摩擦提供新框架。
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友俊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关税水平实际上在美国发起关税战之前,一直呈现低水平和缓慢下降的状态,低关税水平对促进广大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与就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参加国际分工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是过去几十年来的主基调。他建议,在模型中增加产品价格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关税的基数是价格,价格水平比关税本身更能反映企业市场策略,在这一点上企业和政府并不“共谋”。
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分析师杨凤杰在《从出口主导到双循环驱动:中国贸易战略的转型构想》的专题报告中,对我国贸易政策是否应该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汇报。她认为,当前,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全球最大进口市场优势、以关税和市场为武器挑衅多国,靠美国高消费支撑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迫切需要新的经济体替代美国,引领世界经济。我国可抓住机遇主动扩大进口,在“全球制造中心”基础上打造“全球消费中心”和“全球最大进口市场”,增强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提升全球经济话语权。一方面,针对与部分全球南方国家贸易顺差扩大的现状,应深化其进口贸易,构建多元平衡格局,建立涵盖顺差规模、产品结构、国别分布的多维度动态监测机制,精准确定进口品类、数量及金额,避免贸易顺差过度积累。另一方面,将对外投资作为破解美西方“供应链围堵”的核心抓手,聚焦采矿业、制造业等领域加大投资,这样既能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以保障供应链安全,又能为我国优质中间品开拓更大市场增量。
针对杨凤杰做的专题报告,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蒙双认为,首先,从报告能看出中国正从“卖全球”转向“买全球”,其核心是将消费、进口与产业链问题结合,通过激活国内消费升级、带动企业创新,重构全球价值链话语权。同时报告中两组数据凸显矛盾:美国超1500种商品对华依赖度超50%,反映了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性;中国对南方国家贸易顺差激增,暴露了新兴市场贸易失衡的风险。此外,从贸易理论的角度看,国家要素禀赋升级需同步调整贸易结构。蒙双指出,当前进口转型有三个维度,一是消费驱动,内需市场具备承接进口的容量;二是进口提质,扩大进口以刺激产业升级;三是产业链重构,为制造业创造新机遇。最后,我国贸易转型需警惕贸易顺差政治化风险,其可能引发与南方国家的贸易摩擦,需建立贸易差额监测机制;同时,需平衡进口与出口的人民币结算,避免单向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