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多或少听过“克什米尔”这个名字,不过也仅此而已。
懂地理的或许知道它远在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北部交界;懂政治的会说这个地方有不少主权争议常年蒙上一抹忧伤的底色;它美如画卷,民风淳朴,但鲜少有人知晓。
2013年,一个叫阿斯姆的青年画家将这片土地的风情装载在油画里,带到了杭州。他本人继续在中国美术学院深造。
阿斯姆是为数不多的克什米尔油画家。来美院前,他的画风就很成熟了。阿斯姆本科就读于克什米尔大学美术学院,一硕时接受过印度国立JMI中央大学系统的油画训练,后来又学习了中国油画的技巧,形成了他本人独树一帜的风格。
多年来,改变的是绘画风格和创作地点,不变的是“家乡”这个话题。家乡对他来说是什么?
家乡或许是太阳神庙(Martand Sun Temple)。少年阿斯姆经常会爬上高高的神庙,俯瞰克什米尔山谷全景,暂忘一切烦恼。
家乡有或许是叫做“bhand pather”的民间艺术家。阿斯姆从小跟着这些艺术家后面,看着他们的表演长大。不过他很遗憾地说,如今这类艺术越来越少了。
对于“车轱辘为什么不是圆的?”这一问题,阿斯姆说:“在艺术家表演的这一幕里,农夫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但同时也承认生活的艰辛和不完美。这个‘不完美’就体现在弯曲的车轱辘上。”
家乡也是阿斯姆画作里的充满生活气息街景人群和孤单、渴望和平的门窗人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景色都是阿斯姆远离家乡多年后,脑海中的样子。
“这一幅画花了我六个月的时间完成。”阿斯姆介绍说,“在家乡,这类建筑慢慢在消失,我觉得有必要刻画下来。”
八年过去,阿斯姆对故乡的眷恋不减,对杭州的热爱也与日剧增。他画了不少杭州人最熟悉的身边景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荷叶题材作品。
“荷叶是我来到杭州之后重点绘画的题材。” 阿斯姆头一次看到西湖时,惊觉眼前相似的美、同样的雾,和千里之外家乡达尔湖之景似曾相识。“我们也会泛舟湖上,置身于荷叶之间。”通过荷叶,阿斯姆找到了杭州和家乡的联系。
来杭这些年,阿斯姆的绘画题材渐渐转变为对风景和局部的描绘。“他的作品色彩开始变得明亮起来,画面少了苦涩与厚重,多了用笔的流畅与诗意。” 中国美术学院蒋梁教授这样评价他。
“阿斯姆现如今的作品更具有时空的、间接性的体会,他对故乡的体验融进下意识的回忆,融进生命之中。距离促使他的艺术感受变得更为真实和深刻。因为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超越。” 蒋梁教授补充道。
阿斯姆目前在杭州大野画廊举办名为“4shadow”个人作品展。他解释说:“4shadows是指我过去10年艺术生涯里的四段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鲜明的特点,不同的经历对我艺术理解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理解的shadow即是一种过去的投射,还蕴含多种可能,也有未知和不确定性。在此,每位观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画者的用心。”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景刚对画展名称做了这样的解释。
注:4shadow展延期到八月中旬
阿斯姆承认说,如果没来杭州,他大概已经定居欧洲了。因为说起油画,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欧洲,想到文艺复兴和达芬奇。
“不过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他说。当年美院一眼相中了他的作品,怀揣对艺术的热爱,语言不通的阿斯姆只身来到杭州。他很感激美院的赏识和油画系所有教授老师的悉心栽培。
如今,阿斯姆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办起了个展,许多人慕名前来观展,体验 “克什米尔美景近在咫尺”的视觉冲击。“我很感激大野画廊为我提供艺术展示的平台。”如今的阿斯姆在杭州有不少知心好友和合作伙伴,也深获客户的赏识。
上周六,他还联合大野画廊,以公益的形式,通过绘画教学,和观众们分享克什米尔文化。活动短短两个小时就吸引了近40户中外家庭参与,他们在阿斯姆的指导下完成 “曼陀罗画”作品。“合作是画作成功的要素。其次要发挥你所有的想象力。”他十分耐心地指导每一户家庭。
在众多作品中,“最具合作奖”属于以下画作。这幅由来自俄罗斯的达里娜(Darina),乌克兰的塔尼亚(Tania)和中国的露比(Ruby)三家协力完成的作品,充分体现“合作”的含义。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李辰阳、斯洛文尼亚的安娜(Ana)机器男友、西班牙小伙尼古拉斯(Nicolas)和国内的小伙伴们共同荣获“最具创意奖”。
来自瑞典的艾瑞克(Erik)一家的作品则被阿斯姆称赞“天生会运用色彩。”
“杭州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国际化。不同民族、国家的人在杭州结识了我,喜欢上我的作品,通过我的作品了解克什米尔。”阿斯姆说,“大野画廊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
文:见习记者 吴月华
摄:Tan 吴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