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 | 养眼醉心养生!铜仁开启“大旅游时代”
梵净云天新闻客户端 2021-07-05 14:59:45


宜居、宜业、宜游;养眼、醉心、养生;一年四季,一季一景;如今的铜仁,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着力加大文化内涵的挖掘、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旅游产品的打造等,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大幅增长,极大地提升了铜仁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启了铜仁“大旅游时代”。



文旅融合创辉煌


梵净山、九龙洞、乌江山峡、百里锦江、佛顶山……


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西北高、东南低,全境有山地、洼地、丘陵等多种地形,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在历代铜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铜仁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厚重的人文景观。


如何让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当地旅游资源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铜仁始终坚持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与地方旅游资源相结合,积极推动文旅产业纵深发展,让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中去,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让“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更加响亮。


2018年,梵净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同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后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将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从此,天上的“梵净山星”与地上的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梵净山遥相呼应;12个4A级以上景区、江口云舍等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让“梵天净土·桃源铜仁”释放无限魅力。


山川壮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元……


提起今天的铜仁旅游打卡圣地,映入脑海的不仅仅有梵净山,还有乌江山峡、百里锦江、佛顶山、九龙洞、潜龙洞、洋山河、云舍文化村等生态人文景观;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枫香溪会议、土地坳会议、困牛山战斗等黔东红色革命遗址;傩戏、木偶戏、花灯戏等民间民俗文化。


此外,近年来,每到春节、五一,或是中秋、国庆假期,我市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体兴旅、和合共生,推出了花灯会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彰显了文旅融合新态势,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体验。


这一张张亮丽的名片都是铜仁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果。体现了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农旅相促谱新篇


在铜仁,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让人首先想到的莫过于寨沙侗寨和云舍村。


寨沙侗寨民风古朴,民族风情浓郁,青山环抱,古树参天,从梵净山流下来清澈的太平河从门前缓缓流过,犹如世外桃源。曾经靠种庄稼、砍山卖材、抬滑竿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300元不到的小村寨,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能有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梵净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寨沙侗寨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先天优势。


2011年,江口县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在该村打造侗族风情农家乐,通过政府投资2300万元,群众自筹2000余万元,把原来的旧房全部拆了,重新规划建了一个新“寨沙”,建成了如今的特色侗寨。


风雨桥、钟鼓楼、吊脚楼……厚重的文化气氛把侗家文化融进民俗旅游,丰富寨沙旅游元素。如今的寨沙,家家户户从事农家乐或是把房屋出租给他人坐收租金,村民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开农家乐,在家门就业。



走上农旅游融合发展之路的寨沙和云舍,在铜仁并不是个例。


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思路,综合规划了蔬菜智能观光区、科研培训区、采摘体验区、蔬果生产区、生态小木屋度假区、海洋科普区、食品精深加工区、餐饮服务区“八大板块”,建成西南片区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国内一流现代化农业博览园,实现了万山农旅融合发展的历史性突破。牙溪生态农场建设集生态休闲与轻奢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场。黄家寨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侗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玉屏茶花泉以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为载体,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进行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强村富民之路。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石漠化生态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柑橘、柚子、桃、李等绿色产业,农旅一体化让“石头山” 变致富“花果园”。


德江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按照“农旅”结合的方式,建生态茶园,生态茶产业,正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沿河沙子沙子街道依靠李子树做优乡村旅游产业,推进农旅一体、景园融合,发展农家乐等服务业,推进园景融合和农旅一体发展,乡村旅游越做越火,促进了果农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地方特色产业路。


……


从寨沙、云舍到牙溪、茶花泉,再到苗王城……


如今,一大批有特色的文旅项目与大山深处的美景完美结合,碰撞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文旅火花。



提质升级换新颜


产区变成景区,田园变成公园……


近年来,我市坚持市级抓龙头品牌、区县抓精品景区、乡镇抓特色亮点,扎实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推动旅游大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在对梵净山景区体质升级的基础上,统筹编制规划全市各景区景点,升级基础设施、更新旅游产品业态,铜仁旅游已逐步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旅游和各产业的融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也已在铜仁初步形成。


连日来,玉屏侗乡风情园景区创建AAAA级景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该景区占地面积4416.76亩,计划总投资25亿元。

2018年9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7月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质量景观评审。


这是我市景区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对景区提质升级工作高度重视,全面开展国家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复核暨整治提升相关工作,对每一个景区复核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整理,拟订全市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整治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日前,铜仁市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又对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做了安排部署,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提供了方向。


接下来,我市将推进铜仁历史文化街区等1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木黄会师和困牛山战斗展示园等项目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化苗绣、苗药、印染、箫笛等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建成铜仁智慧旅游指挥中心,推动智慧旅游迈上新台阶。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时代。我市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围绕“四新”抓“四化”,紧扣全域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化,深入实施“文化兴市”工程,按照“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思路,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以办好旅游“两会”为契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