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主动对接大湾区中心城市 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惠州日报 2021-05-17 08:45:30

《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首个专门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是惠州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大动作。《行动方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惠州日报》邀请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城市、经济、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进行点评。


深圳都市圈城际合作的惠州版样板书


这份惠州市以最高决策层名义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圳都市圈的重要文件,是惠州积极主动对接深圳的超级大动作,其姿态之高调、态度之坚决、内涵之丰富、诉求之清晰、目标之远大,远远超过了临深各市,凸显出深圳都市圈土地空间要素资源第一城的浩然底气和坚定意志。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宋丁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宋丁

《行动方案》是惠州在都市圈问题上坚定落实“政治站位”的决心书。《行动方案》秉持了惠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观点,全力支持、积极融入既是惠州鲜明的政治态度,也是惠州发展的必然抉择。显然,惠州已经把通透融合于“双区”和深圳都市圈看做是要在国家战略的高位来务必寻求落实的大事。

《行动方案》是惠州学习深圳、变革发展理念的宣言书。《行动方案》强调惠州将在干部创新理念方面加强与深圳对接,惠州将定期遴选综合素质较好、有培养潜质的干部,到深圳市以工代训、跟班学习,提升视野格局,强化改革创新精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长期以来,惠州的发展的确是缺失了一种深圳固有的“闯”与“创”的精神,《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学习深圳的新理念,是难能可贵的。

《行动方案》是深圳都市圈实质性启动运转的惠州版样板书。深圳都市圈尽管提出来了,但它的成长却一直让人们有一种难以破除“城际藩篱”的担忧。《行动方案》通透简约,充满打破这道坚固藩篱的坚定意志和睿智,可以说是都市圈城际合作的样板表述,让人有了迈向实操的真实期待。

《行动方案》是惠州推进深惠之间建设密集城际交通系统的设计书。《行动方案》明确,将加快深惠城际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开工,支持深圳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临深片区,协调助推赣深铁路、深汕铁路、广汕铁路建设,携手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就深惠两城来说,就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轨道上的深惠关系”,这是特别值得期待的。一旦轨道交通系统建立起来,深惠之间大规模的科技、经贸、产业、消费等多元互动合作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行动方案》是深惠科技经贸产业互补共享式发展的建议书。《行动方案》强调,惠州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及产业规划对接、承接大湾区先进城市产业外溢、借鉴复制“双区”改革成果,推动实现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与深圳先行示范区融合发展更加紧密高效。日前,在深圳举行的深惠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上,共有72宗来自大湾区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逾860亿元。《行动方案》对深惠之间在科技、经贸、产业上实现互补共享式发展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值得点赞。

《行动方案》是强调鲜明落地责任的任务书。《行动方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惠州还把融入“双区”建设相关工作纳入考核。《行动方案》明确,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将重点任务、主要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指标落实情况纳入县(区)和市直部门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同时,强化追责问责,严肃处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行为。果然是“在行动”,不是“花样文章”,让人看到了惠州把《行动方案》真正落到实处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圳都市圈城际务实合作的脚步声已经响起,就让我们从惠州《行动方案》开始关注深圳都市圈吧!毕竟,一个在都市圈空间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土地要素资源的大城,它的决心和承诺值得信任,值得期待!


体现惠州协同共赢意识与开放合作姿态


这不仅是惠州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大动作,也是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一大动作。《行动方案》向惠州各界乃至外界解释了惠州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的重要意义和重点工作,给各方吃了“定心丸”、打上“行动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行动方案》将凝聚惠州上下形成共识与合力。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必须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市场主体、社会大众形成共识,任务的落实不仅要靠单位部门,也要靠产业和创新的主体企业,因此《行动方案》向所有在惠州的企业发出号召,上下联动,凝聚合力,共同发力,坚定大众决心,这正是所谓的“大家凝成一股劲”。

《行动方案》为更多大湾区向往者释放出强烈信号。《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惠州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品质打造,更明确与深圳都市圈、大湾区城市群对接规划,这就给有意到大湾区创业、置业的企业、群体或个体,尤其是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未来的惠州在深圳都市圈与大湾区城市群中,具有怎样的潜力,承担起怎样的角色,生活工作更有哪些便利。

《行动方案》给惠州各界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行动方案》中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领导和部门,这对于惠州社会各界来说,就有了对话交流的平台。《行动方案》中明确的任务,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而是各方以此为行动指引,牵头领导和部门需要负主要责任,要对工作任务必须非常熟悉,才能解释、部署、落实好每一项工作。希望惠州市相关领导和部门,像讲好“湾区故事”“惠州故事”那样,落实好每一项具体措施。

《行动方案》中“协同共赢”是最大的亮点。大都市圈规划,其实就是要构建协同发展机制。所谓的协同,就是强调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对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并希望圈内的城市充分对接中心城市的相关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摩尔定律的作用:你得到了,并不排除我也得到;我得到后,你还会发展得更好。惠州从产业到城市的发展,摩尔定律的影响力应该更大,无论是对接广州还是深圳,甚至东莞,惠州在都市圈规划的背景下都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格局。

《行动方案》体现出惠州更开放与合作姿态。《行动方案》多处涉及惠州主动参与粤港澳合作并担当重要作用,如建设“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青创惠港澳合作平台”,深化“惠港澳职业教育”,联合澳门共建“中医药实验室”等。可以看出,这是惠州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大计的积极行动,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大产业带来众多国际合作项目和合作经验,惠州还是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能更好推动惠州与港澳开展多方面合作,助推香港澳门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行动方案》将引领社会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企业主和公众高度认同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自然就会积极围绕产业开展“双创”活动。随着创新、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围绕产业的市场投资、研发活动就会活跃起来,到底要引进怎样的龙头企业、龙头服务,市场上就可以有一个端倪,政府部门也可以因势利导瞄准合适的产业龙头企业加以引进。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引进后,就会有更多的市场主体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和支撑服务,而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企业体系和经济生态也就水到渠成,从而形成惠州良性生态体系。


惠州以空间规划引导资源集中高效布局


《行动方案》的出台,体现惠州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发展战略抉择。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正全力支持“双区”建设,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紧扣“集聚开放”的规划主线,从资源配置、基础设施联通、公服配套保障等方面深度参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浩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浩

从《行动方案》可看出,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上,惠州不断引导土地等资源向临深、沿海地区集中布局,保障重大产业平台发展空间需求,并充分预留用地空间,以承载未来广州、深圳等地的功能外溢。同时,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谋划构建复合高效的对外交通网络,并充分预留对外交通廊道空间,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交通联系,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行动方案》中多处强调要强化与周边城市空间对接互联互通和产业规划对接,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并专门用一条措施来阐述如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接,体现了政府对城市发展顶层规划的重视和超前意识。

惠州作为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城市,要对构建协同开放的空间格局做深入探索,落实国家关于实施非均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导向,引导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与广州、深圳等市协同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因此,惠州还要预判都市圈人口流动的趋势,适度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预留,为进一步承载“双区建设”带来的人口流量提供民生保障。

在此基础上,以“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推动惠州城市空间框架重塑,引导全市土地资源沿轴线集中高效布局,充分对接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规划聚焦建设“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的发展目标,重点保障惠州湾产业新城等一批重大平台的空间资源供给,支撑打造广深两大都市圈跨界合作的高端平台。对于开发已较为成熟完善的地区,提出了差异化的存量用地盘活策略,着重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对标广州、深圳的优质民生服务,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除了顶层设计外,《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支撑作用,对标大湾区先进城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严肃性、约束性和透明度。除了顶层设计外,具体到各类区域性规划上也必须是科学严谨的,要统筹考虑与平衡各类新城、新区及各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为区域性规划提供“刚弹结合”的空间管控要求与指引,对于功能定位尚未明确的区域,总体规划也将予以功能留白,待下层次规划予以进一步深化,为未来发展留足想象空间。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邱若蓉 通讯员黄凯雯 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