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 保险业如何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
金融时报 2021-04-14 09:42:41

策划人语 “十四五”时期,保险行业将继续投身于国家经济转型,以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建设提供保障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更大优势作用。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保险业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保障、发挥资金融通作用,服务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科技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突破万亿元市场容量,并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期策划围绕“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如何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以及保险业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的机遇展开分析,敬请关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中国保险业发挥了“稳定器”和“助推器”双重作用,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可靠的风险转移和保险保障支持。以规划纲要为奋斗目标,“十四五”时期,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继续投身于国家经济转型,以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建设提供保障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更大优势作用,给予更大信心与期待。

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能量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保险业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保障、发挥资金融通作用,服务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价值链条上数量最大、行业分布最广的群体,对实体经济至关重要。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规划纲要强调“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工具”“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近日,银保监会也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举措,分类施策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大幅增加中长期资金支持。

近年来,保险机构积极发挥融资增信功能,为小微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难题。但不可否认,目前保险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道:“现行产品发行对增信措施的规定较为严格,虽然有利于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但也使得保险机构风险容忍度较低。另外从资金收益率角度看,大型保险资管机构以国有为主,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不匹配,也造成了保险机构通过期限溢价、非流动性溢价和信用下沉等方式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动力不足,不利于保险资金支持民营企业。”

为增加险企纾困民营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朱俊生建议,降低保险资金支持实体企业的资金成本,并提升保险债权计划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以及促进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监管部门可以引导保险机构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倡导长期投资理念。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规划纲要把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急需一个长期有效的鼓励机制,“首台(套)保险”的应运而生,促使保险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行风险保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的推广,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

据了解,2020年,上海保险业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163个重点创新项目累计提供776亿元风险保障;山东保险业2020年累计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提供风险保障79.63亿元。全国各地保险业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研制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投身数字经济转型实现双赢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记者注意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创新放在具体任务首位,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部分首次独立成篇,并提出“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的目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分析指出,这意味着我国将把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未来十年的机会窗口,数字经济将成为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部件。

保险业也必须紧抓这个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保险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的趋势,在财富管理、中高端消费、个性化保险服务等方面培育新的增长点。

自去年以来,大型保险公司相继定调“数字化”转型方向。在今年年初中国人保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中,中国人保董事长罗熹谈了三点认识。他认为,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经济社会,推动卓越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转型;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保险形态,技术和数据日益成为保险企业的基本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深刻改变公司运营,推动公司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数字驱动运营转型。

保险在为建设科技化、数字化强国保驾护航的同时,自身也能被科技赋能,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看来,努力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一种双赢。

李文中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保险可以为我国科创企业提供全链条的保险保障方案。初期通过科技保险保证创新试验开展,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和资金支持,中后期助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并全程提供风险管理建议与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十四五”期间“新基建”的不断推进,科技会越发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无论是需求挖掘、展业营销、产品开发设计、业务管理、定损理赔、增值服务、反欺诈,还是保险监管都将在科技推动下迎来变革。

智能化设备助力春耕。新华社发 沈果 摄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大有可为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是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对比“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2020年年底成立的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初步完成了既定目标,这也为下一个五年目标“发展农业保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五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到2020年年底已经超过700亿元,业务规模稳居亚洲第一,正在向世界第一迈进;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至2019年的3.6万亿元。

在此成就之上,农业保险需要继续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简短的“发展农业保险”几个字其实涵盖了对保险业的诸多要求与期许。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来讲,很多方面都需要农业保险发挥重要作用。

“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特别是规划纲要提到的‘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业保险还需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保障这些农产品在自然和市场风险条件下实现再生产的可持续。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保险也要扩大对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以及设施农业发展的风险保障。” 庹国柱说。

目前,农业保险的“大田”产品是“成本保险”,只保障农户种植作物和养殖大家畜的直接物化成本损失,一般的农作物保险金额只相当于收成或收入的40%左右,不管是种田大户还是分散小户,都觉得这种保险“不解渴”。对此,庹国柱认为,要较快提高保险保障水平,让成本保险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只有既保障自然风险带来的生产损失,又保障市场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保”到农户心上,才能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十四五”时期,不仅要守住脱贫攻坚成果,还要缓解相对贫困,同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以及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方面,也需要农业保险继续作出贡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表示,地方特色农产品收入已成为脱贫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保险要积极推动普惠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稳步推进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让“防贫保”等项目进一步为返贫致贫风险边缘户筑起“拦水坝”。展望未来,在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科技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突破万亿元市场容量,并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