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一席谈: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着力点在哪里
金融时报 2021-01-11 08:29:16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特邀嘉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何广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 张珩

2020年岁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时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中央如何定位和部署“三农”工作备受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那么,脱贫摘帽后,下一步怎么办?金融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扩大内需的发力点应放在何处?

《金融时报》记者:在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请问您如何理解“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何广文: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标志着中国乡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新的历史阶段。“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内容和任务是不同的,其涉及的乡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脱贫攻坚主要针对特定贫困人口和特定贫困区域,而乡村振兴则涉及到所有乡村居民和全国乡村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涉及到产业、文化、生态、组织和人才的全面振兴;二是要以乡村振兴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振兴,通过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构建中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的自组织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三是要通过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张珩:“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就此结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决不能对脱贫攻坚工作松懈大意,要建立常态化的防止返贫帮扶机制,动态监测和评估边缘户,及时发现问题,以此确保已脱贫的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入贫。

此外,脱贫攻坚取得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努力奋斗的新起点。事实上,脱贫摘帽后,多数摘帽地区依然存在着经济基础和财政实力薄弱、农业项目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弱、就业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因此,要想让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到“致富”再到“共同富裕”,中国的减贫事业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方案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功能性目标和战略性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无缝地有效衔接。

《金融时报》记者:展望2021年,农村金融在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有哪些短板尚需补齐?

何广文:乡村振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必将产生巨量的投资需求,毫无疑问,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资金来源。据测算,就全国而言,要达到乡村振兴目标,人均投资将达到3万元左右。《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通过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乡村振兴投入的普惠金融保障,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是金融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在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基础和前提,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枢纽。因此,完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模式,解析金融服务产业振兴的困境,探索强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和创新金融服务路径,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探索分类支持乡村发展的金融模式,对于那些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的发展,要有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二是探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的金融服务,以此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张珩:从供给方来看,下一步,各地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量的支持,还要注重质的提高。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要紧盯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制定与农村改革、农业投资相一致的战略方向,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还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设计符合农民、产业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此释放农村巨量的沉睡资源。

何广文:目前来看,要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还需要补足四大短板:一是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激励体系还不健全;二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数字化基础还不足;三是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机制尚待构建;四是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自组织机制还不完善。

《金融时报》记者: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您认为,农村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哪里?金融业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何广文: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消费既是终点也是起点。释放农村市场内需潜力,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基点。农村扩大内需,一是激发和启动农村家庭的消费需求,二是扩大产业发展需求。

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点包括:农村家庭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家电家具家装消费、餐饮消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家庭进城购房、异地购房等消费需求将得以启动。同时,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农村居民的汽车消费,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消费等都将被拉动,都将释放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加之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基于市场化方式支持和促进乡村绿色餐饮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必将进一步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扩大县域乡镇消费,带动农村消费市场。

扩大农村内需,金融可以在农村市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发挥重要的“助推器”作用。为此,围绕农村消费需求潜力,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是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在做强产业、做大企业、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特别是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只有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费增长才有基础和前提。在培育和完善“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模式,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其次是创新农村消费金融服务,引导农村消费,并由此激活农村各种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带动社会资本下乡,促进农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市场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持续释放农村汽车消费潜力;同时,深化农村汽车消费金融业务。汽车消费属于大额消费,其带来的产业链链式拉动效应明显,能够引起整个产业链多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联动。此外,农村住房市场潜力巨大,创新农村住房金融业务,将带来农村消费金融的较大增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