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一直引领着未来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总趋势。11月16日,第六届中外合作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在温州肯恩大学(中文简称温肯,英文简称WKU)举行,九所中外合作大学相关负责人共同“发声”,主动应对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探讨中外合作大学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路径,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的中外合作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由温州肯恩大学举办,温州肯恩大学作为浙江省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学,学习借鉴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融会贯通中美教育经验,建校以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外合作大学的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和全新的考验,需要汇聚众智、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智力支撑作用,找准关键问题,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在会议上,温州肯恩大学校长王立表达了对中外合作大学持续扩大影响力的期待。
本次会议以“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新发展”为题,九所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及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分别作主题发言,分享各自的办学经验。
境外留学面临多重阻力,但不少学生依然渴求国际化教育。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陈致聚焦疫情下的“新留学”,直言中外合作大学不仅可以拓展国际视野,还能接触不同文化,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宁波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Nick Miles也认为疫情为中外合作大学带来了更大的机遇,疫情加速了高等教育的技术革新步伐,学校不断升级线上教学,国际合作也显得更为重要。
而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公司的兴趣也对高校提出新的挑战。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就将目光聚焦于此,以西浦提出研究导向型教育理念为例,直言大学应反思教育价值,不断通过知识深度和高度的构筑,促使学生从学知识到学会学习,再到走向终身学习。其他校长也积极分享疫情期间学校在开设网课、增强教学互动等方面的探索。其他校长也积极分享疫情期间学校在开设网课、增强教学互动等方面的探索。
温州肯恩大学王立校长现场带来了以“探寻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危中之机’”为题的演讲,他直言中外合作大学丰富了国内多样化教育资源供给,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探索创新,成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引擎”。他说:“后疫情时期,中外合作大学应内外统筹,提质增效,在开展中外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锻炼和提升师生利用网络教学与学习能力等方面主动探索、积极作为。”
中外合作大学联盟2014年成立以来,积极共享各校的最优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通过一年一度的中外合作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增强了联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今后将持续增进共识,构建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话语体系,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力,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推动国家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入改革和健康发展。
通讯员 | 范晨
图片 | 汤涟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