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的原创话剧《姜维壮》首映
姜维壮:民恩国情,伴我同行
中国财经报客户端 2020-11-13 13:40:06


还记得,为了考取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曾经冒昧地给姜教授寄去了一封信,信里还夹了一些钱……”一位学生模样的演员站在舞台中央,回忆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给自己指导考研的故事。她很快收到了回信,这位老师不仅在信中给出了详细的考研建议和殷切的鼓励,还随信寄来了一大摞参考书,而钱也分文未动地寄了回来。

这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原创话剧《姜维壮》的一个片段。姜维壮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我国财政学科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姜维壮生于1923年,年少时期的贫寒家境和祖国的贫弱面貌,让他早早树立了要以经济学济世救国的坚定理念;青年时期他被公派赴俄留学,学成后心念人民的疾苦,怀揣一颗报国之心,毅然选择回国发展;在归国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以为国育才为使命,在教育教学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作为学术上的模范带头人,姜维壮被学界公认为文品和人品堪称楷模的专家。而姜维壮本人却从来不以专家自居,站在大海边,他渴望襟怀辉江河,肢体衔天地,总觉得自己太渺小,流水太无情,何况事业重千钧,岂敢留虚名。他自谦虽然我这一生做了一些工作,但概括起来,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德才平平,贡献丁丁;民恩国情,伴我同行。

每一位与姜维壮有过接触的人,都对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品行钦佩不已。

中国财政科学院党委、纪委书记程北平回忆说:我在中国财政学会秘书处工作时有机会经常亲近并聆听姜老师的教诲。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谦逊、和蔼、平易近人的老师,但凡认识他的人都会为他的为人点赞,为他的高尚品德折服,他也因此影响了许多人。

2017年离世的姜维壮,将教书育人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回忆说:大概是在2015年下半年,我担任学院院长的时候,姜教授腿部的老毛病又犯了,住在铁道医院,我跟时任校长、副校长去医院看他。他跟我讲,他把这个学期研究生的课全部坚持上完了。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家人在教室门口用轮椅把他抬出来,直接送到了医院。

对姜教授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念,需要一种艺术的形式升华;姜教授的精神和成就也不能只留存于部分人的记忆中,需要一种载体来传颂。

在中央财经大学71周年华诞之际,大型原创话剧《姜维壮》历经10个月的筹备,与观众见面了。话剧将姜维壮一生中多个可歌可泣的瞬间,凝练成《漫漫求学路》《教书育人长》《抗击“非典”情》《终身成就奖》四幕话剧故事,让姜维壮忠诚坚定的爱国精神,求实创新的自学精神,团结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生动的讲述和情景再现,呈现在观众眼前。

来观看演出的,既有姜维壮的家人、朋友、学生,也有众多中央财经大学的年轻学子和被姜维壮事迹感动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演出结束时,剧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观众的眼睛里泛着莹莹泪光。

媒体人赵先生告诉记者,他被话剧第一幕的一个细节打动了。我记得剧中姜教授在拒绝留俄邀请时,解释说当时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供养一名公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的费用,相当于70个中国农民辛勤劳作一年的成果所得,他要报答祖国的恩情,让同胞们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教授的使命感和爱国精神在这里显得如此合理、动人。

话剧展现的姜维壮在课堂上和同学们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认真回复学生来信等细节,让中央财经大学大四学生刘凌很有触动。我明年就要去西藏支教了,希望自己可以像姜教授一样认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一名让同学们信任的好老师。刘凌说。

话剧的成功,离不开演职人员的努力付出。

受到疫情影响,留给《姜维壮》的排练时间只有一个多月。由于剧中30多个角色演员均为中央财经大学在校师生,为了短期内让非专业演员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导演王重点在发音吐字、人物塑造等方面对演员们进行强化训练,在王翼看来,演员们的努力和进步有目共睹。我觉得最终的演出效果可以打到90分。”王翼说。

扮演老年姜维壮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刘震,由于要呈现姜维壮卧病在床的状态,刘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减去了20斤的体重,还经常利用中午午休时间,跑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去观察老年人,努力在神态、举止上贴近人物。望着镜中的自己,刘震觉得自己和姜维壮的形象更贴近了,塑造人物也更有信心了。

《姜维壮》的话剧“立”起来了,中财大人希望它能够为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尽微薄之力。“希望《姜维壮》这部话剧能成为所有中财大人的一节必修课,成为新生入学、新教工入职的校史校情教育的‘第一课’,让每一位未曾当面聆听过姜老教诲的师生校友,都能通过这部话剧深入了解这位财政学大师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深切体会姜老的品格风貌。”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