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是多赢之举
江西日报 2020-11-12 10:06:42

学会一门手艺,全家有望脱贫致富。包括剪纸、刺绣、绘画、金属锻制、建筑营造等在内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动城乡就业、促进脱贫增收的作用。从2018年7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支持地方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2000所,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缺乏一技之长,通常是制约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的富集区,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是这些地方的优势所在。正因此,推动非遗扶贫,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遗+扶贫”,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掌握当地的传统工艺,拥有一技之长,依靠勤劳双手就能居家就业、就地脱贫。许多贫困村如今正依托祖祖辈辈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擦亮文化“金名片”,闯出了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  

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正有力推动实现扶贫就业、非遗保护、文化振兴的多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做好“非遗+”这篇文章,进一步加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传统工艺培训,提升村民的产品制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积极举办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用非遗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教授村民一技之长,拓宽其眼界、打开其思路,让困难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同时,创新“非遗+创意”“非遗+网络”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渠道,拓展文化历史资源与市场运营对接,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入各景区、景点和公共服务场所,以非遗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