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志】 扶贫路上,那些难忘的故事
今日郴州 2020-09-22 15:44:40

               

 8月29日  星期六  晴

2017年6月初,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嘱托,我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在嘉禾县海拔最高的南岭山脉深处的省级贫困村——晋屏镇盘江村,担任驻村扶贫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4年的驻村时光,我曾遭遇过工作不顺的困惑,群众不理解的痛苦,更品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和自豪。扶贫路上,那些酸甜苦辣的故事至今难以忘怀。

     聋哑人笑了

记得驻村后不久,我带着队员来到平窝岭自然村,走访贫困特困户龚代六。走进他家时,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憾了:两间孤零零的泥坯房藏在山窝窝里,多处开裂的墙壁、破烂不堪的门窗、周边疯长的杂草。一起来的村干部告诉我,他们多次动员龚代六住到镇里的福利院去,可他非常倔,一直不肯搬。加上他是聋哑人,陌生人和他交流非常困难。长期的闭塞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深深的隔阂,甚至是恐惧。

“搬不搬家我们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我对村干部说:“他的房子只要能够鉴定是D级危房,就可申请享受新建危房改造政策,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

帮扶政策有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该自然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建筑材料运输困难,加上要先垫付资金,工作队联系了好几家施工队伍到现场勘察,都迟迟不愿来。为此,我四处奔波,在走访中了解到龚代六有一位亲戚懂建筑后,又马不停蹄地拜访这位亲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通其思想工作。随后,我又亲自规划丈量施工现场,四处联络建筑材料经销商,并以我个人的名义担保同意采取先行赊账,待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到位后,一次性结算的方式,才得以顺利开工。

2017年11月,新房顺利竣工。搬进新房的那天,龚代六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此后,群众对工作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空前提升,各项脱贫工作自然顺利推进完成,当年,该村就实现省级贫困村脱贫出列。

      艰难的劝学

2017年8月的一天黄昏,我走进贫困户张军英家,了解其儿女的就学情况。张军英的爱人前几年不幸去世,独自带着5个小孩艰难生活,最大的女儿李艳秀初中毕业后已外出务工,其他4个都在上学,家庭收入主要靠张军英在外务工维持。

走访中,我了解到李艳秀其实还想读书,但懂事的她一直将这个想法埋在心底。我立即打电话跟张军英及其大女儿联系,详细讲解当前教育扶贫的政策,鼓励李艳秀回家参加“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学费可以全免,又有“雨露计划”保障等助学政策,打消其家庭负担的后顾之忧。在和结对帮扶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月后,张军英终于同意女儿李艳秀回家就读职业中专。在开车送李艳秀到学校报到的那天,我将她家的情况告诉了县职业中专的校长。校长当即表态,可让她边学习边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基本解决了其在校三年的生活费问题。

当张军英看到其女儿重返校园学习后,不由对着我感叹:党的扶贫政策真的好,有你们工作队的帮助,我对脱贫又增添了一份信心。

    千里攀“穷亲”

2018年8月上旬,我利用年休假带着家人到深圳游玩。在驱车途经东莞大朗镇时,我跟家人说:“我今天带你们先去拜访一位从未见过面的特殊亲戚。”家人们都一脸疑惑,等我们来到大朗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从未见过面的亲戚是我的扶贫帮扶对象。

当我一家四口出现在龚代元面前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握着我的手说,他一个人在广东务工十几年了,从没有一个老家的亲朋来探望过他,想不到平时只在电话中联系的结对帮扶人会不远千里来探望他。

在聊天中,我将县里的扶贫政策再次向老人作了解释,让他放心,国家的扶贫政策是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我就是你的亲戚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打电话找我,能解决的我会尽全力去解决。”临别时,老人拉着我的手激动地对我说:“你这个亲戚比我的真亲戚还要亲,我认了。”

我想,对于帮扶对象,只要我们真诚相待,真情帮扶,就可以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我们的扶贫工作也就能无坚不摧。(作者系嘉禾县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驻晋屏镇盘江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