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迈向市场 辽科大科技成果转化全省领跑 | 鞍山新闻网

全国432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中排名第75位,全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中排名第34位,省内技术转移机构中位居首位……近日,在国家科技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考核评价中,辽宁科技大学成为辽宁省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中唯一获评良好的高校。其“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和“高牌号硅钢技术研发”两个项目,还被列入《科技成果转化10强项目名单》。从实验室迈向市场,辽科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跑出了“科大速度”在全省领跑。

高牌号硅钢是制作变压器、家用电器、电机构件的重要材料。负责“高牌号硅钢技术研发”项目的辽科大教授赵红阳介绍说,在钢铁中添加的硅含量越高,钢板越薄,轧出的钢板更易变脆,这些性能之间的矛盾,让高牌号硅钢产品的批量生产难度很大,被喻为“钢材工艺品”。再加之,国外掌握这一生产核心技术的同行实行了技术垄断,对我国采取了技术封锁,“这一先进的技术国外不卖”。核心技术买不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自主研发。2017年,鞍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辽宁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向钢铁制造领域高端的高牌号硅钢研制发起了挑战。

项目启动后,赵红阳教授组建了研发团队,冶炼、连铸、冷轧、热轧钢铁制造生产各流程的专家齐聚一起,在实验室里开启了对这一“钢材工艺品”的“雕塑”过程。当时,在整个行业内,研发难度相对较小的高温生产技术已被国外同行的专利占领,此路不通;但是研发难度和风险极大、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长期落后的低牌号硅钢局面的低温技术,成了赵红阳教授研发团队的唯一选择。经过千百次的失败,如今,0.35、0.30毫米规格的高牌号硅钢产品已经成功批量生产并走向了国内市场。0.27毫米规格的硅钢产品也在不断的调试改进中,不久也将批量生产。新技术的研发成功也帮助合作企业将新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高牌号硅钢技术研发”项目是从辽宁科技大学科技园成功孵化的项目之一。作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科技园拥有综合孵化器、菱镁新材料孵化器、海外学子创业园孵化器、金融机具专项孵化器等7处孵化器。科技园通过技术孵化和辐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企业优势与学校科研实力深度融合。目前在园企业65户,2010年至今已累计促进技术转移项目1562项,累计促进技术转移成交金额5.2亿元。2019年,辽科大技术转移中心共开展项目洽谈与对接活动 61次,达成合作意向73项,科技成果转化354项,转化金额14786万元。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辽科大提速提质,跑出了“科大速度”,不仅在全省高校中领跑,而且还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