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过眼神,我们是一家人:四川评协这六年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立 2020-06-29 10:33:34

  编者按:

  中国评协成立六年来,各团体会员、各省市县评协紧密联系本地区实际,在阵地建设、人才培养、作品评论、理论创新、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各自特色。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开展“中国评协六周年·团体会员展风采”网络专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展现组织亮点活力,共同汇聚评论合力。如下是选编所发第3篇。

确认过眼神,我们是一家人:

四川评协这六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来的这六年,也是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快速发展的六年。在这六年里,四川评协一直受到中国评协的鼓励和支持,无论是换届大会、人才培训、新文艺研讨以及内江、自贡的调研会,始终是手拉手、心连心。确认过眼神,交流过思想,珍惜着缘分,我们是一家人。

  中国评协在六年的发展中,突出了引领力和影响力,强化了价值担当,评论成果日益丰硕。这六年,四川评协在作品鉴赏、理论创新、阵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根植于四川,聚焦在川渝,力求影响到全国。新文艺群体研究引领风尚,“川派评论”屹立于中国文艺评论界,抗“疫”文艺彰显评论使命和情怀,川渝文化论坛服务“成渝双层经济圈”——本文从这四方面总结,鉴历史于来路,启未来之华章。

中国评协在四川进行文艺评论工作调研


  一、新文艺群体的研究和探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的重要指示,2017年6月开始,四川评协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全省新文艺大普查大调研工作,探索文化繁荣的民间力量,研究了新文艺群体在新时代取得的成果。2018年12月7日,由四川省文联、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办,四川省评协承办的“新时代、新力量、新展望——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办,首次全面、系统反映四川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的生存与现状,并发布近130万字的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指导,省文联、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新时代、新文艺、新力量、新展望——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成果展”,省评协承办了“新时代、新文艺、新力量、新展望”新文艺群体发展峰会暨理论研讨会。理论是时代的先声,反映着生动鲜活的文化实践。新文艺群体的研究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自觉要求,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脉动。新文艺群体研究成果的推出和两次研讨会的举办,推动四川成为全国新文艺群体研究的重镇,对其他省市新文艺群体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新时代、新文艺、新力量、新展望”新文艺群体发展峰会暨理论研讨会现场


  面对新文艺群体发展的蓬勃之势,四川评协兼顾理论与实践,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一新兴领域思想政治引领缺位、先进文化引领盲区、社会贡献被忽略、文化生力军未彰显、团结关心扶持缺失、联络协调管理空白、评估评价体系尚未形成、资源整合效率低下、自律维权意识淡薄等问题,向省委提交了加强四川新文艺群体引领的对策建议,受到了省委的高度重视。在2020年第九届“巴蜀文艺奖”评选中,对新文艺群体从政策到评选数量上予以支持,强化新文艺群体的活力。全省正在细化落实相关党建工作、职称评定、经济支持、保障措施,尤其是破除身份歧视和认同偏见,给新文艺群体带来温暖。

 

二、“川派评论”汇聚队伍

“川派评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评协的指导。2015年,四川评协举办了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第一期培训班,中国评协主席仲呈祥出席并授课。2017年,四川评协举行换届大会,仲呈祥主席到会指导。2018年,中国评协在四川雅安举办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中国评协副秘书长周由强全程参与指导。2019年,周由强带队到四川进行文艺评论工作调研,走访了内江市文联、自贡市文联。

  2019年6月,《中国艺术报》发表专题报道《有“派”·有“劲”·有“根”——全国各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发展态势强劲》(点击查看),将“川派评论”与“粤派评论”“陕派评论”“闽派评论”等并列,认为各地批评家正在成为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文艺评论新群体。我们以“川派评论”为发力点,思考“川派评论”的特点和内涵、如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美学表达。为此,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争鸣。四川评协名誉主席何开四,四川评协主席李明泉,四川评协顾问黎风、刘火,陕西评协主席李震,天津市评协主席任芙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四川作协副主席罗伟章等围绕“川派评论”的学理性、思想性及语言特点、艺术表达在《四川日报》进行笔谈。这既是对四川文艺评论工作的总结,又是对相关地域评论探讨的延伸。

  “川派评论”着力出人才、出作品。评论家白浩、李立入选第一届、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曹峻冰、李立获第26届、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十佳”优秀学术论文奖。唐林著作的《四川美术史》多角度、全景式地描述了史前到晚清的四川美术史,具有填补历史意义的重大价值,获第九届巴蜀文艺奖;管苠棡、唐波著作的《巴蜀山水画叙论》,耗时8年,为巴蜀山水立传,为山水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四川美术史》颁奖词


  受省文联委托,省评协起草了《四川省文联关于举办文艺类作品研讨会的管理办法(试行)》。省文联通过的办法要求“批评与建议类发言不少于发言总数的三成”,要破除“怯于权威、不敢批评”“碍于情面、不愿批评”“没有先声、不好批评”“缺乏研究、信口开河”等现象,要杜绝“漫谈式发言”“感想式发言”“溢美式发言”“万能式发言”,大力提升文艺类研讨会质量,彰显研讨会社会价值。《办法》的出台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高度肯定,认为啄木鸟不是金丝雀,要以人民为中心,把评论写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

  四川文艺评论家始终与艺术家同呼吸、共命运。2019年7月,四川评协召开阿来《云中记》作品研讨会,对其艺术特色、语言表达、思想寓意进行了深度交流。8月,《云中记》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9月,凉山文旅集团举行《新五朵金花》剧本论证会,四川评协有关同志与中国评协主席仲呈祥、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共同支招《新五朵金花》的剧本修改、脱贫攻坚的艺术表达。

《云中记》作品研讨会


  三、战“疫”文艺,聚合力、显担当

  2020年新春伊始,病毒肆虐。在这非常时刻,为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四川评协向全省文艺评论工作者发出倡议,鼓励评论家拿起手中的笔,以文艺评论的方式激发广大文艺创作者抗击疫情的斗志,坚定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抗“疫”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好地展现中国精神,凸显中国力量。省评协推出“阅读经典 安抚心灵”的书目,评协主席李明泉撰写推荐词。评论文章《抗疫文艺的人文精神与崇高表达》(点击查看)《抗疫文艺的精神鼓劲与现代转型》等发表于《中国艺术报》《四川日报》。四川评协副秘书长白浩,理事徐潋,会员李咏瑾、范藻,泸州市评协王应槐,宜宾市评协周世伟,广安市评协侯立新、范良伟纷纷撰写文艺评论文章,从文学、美术、曲艺、电视等艺术门类出发,展现了抗“疫”文艺的美学特质,书写了四川评论家的抗疫情怀,为抗疫文艺做出积极贡献。


  四、打造成渝两地双城文化圈合力

  为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部署,川渝两地文联协会正在创新推进联动工作。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打造离不开文化圈的支撑。文化合力已有历史积累:2007年,在重庆成为直辖市十周年之际,由川渝两地文联、评协主办的首届“川渝文化合作论坛”在重庆开幕。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贺信指出,破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这道世界级难题,文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集各方之智、纳各方之策、聚各方之力,齐心协力抓好试验区建设,是川渝两地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巴蜀文化面临的崭新课题。2008年,第二届川渝文化合作论坛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贺信认为,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川渝人民,情同手足;川渝文化,同根共生,共同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巴蜀文化自古一体,蜀人淳朴重文、自强不息,巴人刚强坚毅、敢做敢为,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川渝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对于推动两地共同发展、团结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两次川渝文化论坛的举办成功开启了川渝文艺项目合作的先例,也为经济圈的建立贡献了智慧。其中,两地文化资源梳理、开发和差异发展等战略规划已经起步,两地文联协会的会员互认、干部互派正在推进。从文化圈到经济圈的探索,文化与经济共同体的互补,长江经济带的调研等重大部署正在紧锣密鼓安排。

  六年来,四川评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文化人,培根铸魂,以人民为中心,以评论促创作。点滴成果既是总结过去,也是期许未来。我们相信,在中国评协的关心爱护下,四川评协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国文艺评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李立:四川省评协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