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我在美国访学,学院李扣庆院长赴美谈合作,问起访学感受,我说“远在美国,却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研究我国财税问题,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李院长听完后说,“如果有机会,你想不想到部机关学习锻炼,这可能对你研究财政问题大有裨益。”我自然是求之不得,研究财税问题,分享财税知识,一直都是我的初心,我要走出原来工作的舒适圈,迎接改变。
2019年,按照刘昆部长“抓实人才培养锻炼、加强各层次优秀人才交流”的要求,部人事教育司组织了第一批部属事业单位同志到部机关挂职,我有幸到条法司综合处挂职锻炼,到条法司4个多月以来,感受特别深的有“四个转变”。
一是从论文写作向公文写作转变。我之前的主要工作是财税研究与教学,熟悉论文写作,但公文写作较少。幸好学院一向重视公文写作,在针对青年员工推出的“七个一”工程中,就包括定期举行的公文写作培训,这为我较快转变奠定了基础。但距离部里的要求仍有差距,每次提请签报后,我都在领导的红色修改痕迹中反复学习,总结经验,逐渐认识到公文写作的规范性对降低沟通成本、提升财政工作效率的重要意义。而这种训练也有助于论文写作提升,让我对笔下的每一个字更负责。
二是从“单打独斗”向团队协作转变。教学研究工作独立性相对较强,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部里工作的特点是系统分工、团队协作。今年年初,条法司牵头承担“十四五”规划建议重大课题“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研究,司领导组建研究团队,协调其他司局和部外智库,明确分工和研究任务,处领导细化研究路径,我负责执笔起草,在领导的悉心指点下,顺利完成研究。
三是从学习新知识向提升学习能力转变。以往学习主要是最新的财税政策、前沿的研究方法,到条法司之后发现大多数领导、同事都在不止一个处室工作过,这意味着提升学习能力、应对不同挑战至关重要。刚接到“公平竞争”课题任务时,我有点儿懵,因为这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但好像也不是其他同事的研究方向,我要迎接挑战,把“我不会”变成“我可以学”,既打磨了学习能力,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四是从满足于“自圆其说”向追求“脚踏实地地参与顶层设计”转变。贾荣鄂司长特别重视青年人的培养,鼓励我们多做研究。我开始反思以往研究经常追求标新立异,有时偏离现实,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仿佛就过得去。但到部里之后,思考问题要站在国家层面,躬身入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必要的时候不能只就财政论财政,要跳出财政来看财政,这是顶层设计的意识,有大格局;同时,制定政策不能只考虑理论上应该如何,更要考虑现实中能够如何,这是脚踏实地的方式,要接地气。
事实上,我个人的转变是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的微小缩影。当今世界,黑天鹅事件频发,一切都在变化,作为财政青年,应当保持定力,不忘初心,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创新迎变,力争蜕变。
当我看到立法处室的领导同事与其他司局或部委的领导为立法的细节问题激烈讨论,对词句使用反复斟酌,我感佩于条法司领导同事为奠定财政法治的基石做出的巨大努力。可是,社会大众对此少有人知,有人还以为立法不过是走走过场,摆摆形式。
个税首次年度汇算,全民关注。部分公众号为吸引眼球,将汇算曲解为退税,有好多朋友问我,“凭什么人家都退,我不退,是不是税务局对我有看法?”更有甚者,在网上散布所谓“退税秘笈”,好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趋之若鹜。
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我们有官方新闻发布会,但时代在改变,海量的自媒体会削弱官方主流的声音,此时就需要我们事业单位和财政青年通过更多渠道发声。2019年7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学院举办“减税降费政策宣讲远程培训班”,程丽华副部长对主题教育高度重视,强调“要在向事务所宣讲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发动行业同志,全面准确地向客户,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客户宣讲减税降费政策。”学院认真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了一期32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注协全部参加、400多个分会场、各类型财务人员1.1万人共同学习的直播培训,真正实现减税降费政策的全面宣讲。我有幸参与其中,在税政司领导从宏观层面宣讲之后,我结合现实案例从微观层面分享,使纳税人更好地理解和享受政策优惠。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既是财政部的重要智库,也是国家财经人才的培训基地,还是对接媒体、宣传财政工作的重要窗口。作为从学院到部里挂职的青年,我应当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将部里“大格局、接地气”的研究作风带回学院,对更多同事产生良好影响。利用学院更接近企业和市场的优势,脚踏实地做好研究,努力提供决策咨询;并通过多种合适渠道、创新方式向社会发出“财政好声音”,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财政问题,服务财政中心工作。
8年前,我从硕士转入博士阶段,导师叮嘱我做财政研究要脚踏实地;
5年前,我到学院工作,院领导鞭策我要转变角色,担当有为;
4个月前,我到条法司挂职,司领导勉励我要扎实工作,加强锻炼;
今天,我会向着创新实干的财政青年更进一步!
(摘编葛玉御在财政部五四青年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