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正腔圆的京剧、方寸之间的篆刻、深沉的二胡演奏、笔墨丹青的中国画……近日,这些非遗和传统文化走进了我市中小学生的空中课堂,学生们隔屏在家中也同样可以学习精彩的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风同样也吸引着孩子和家长们,周末家长也加入了民俗课,非遗文化吸粉无数。
记者在铁西区黎明分校看到,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引进校园。13日,蒋婷老师通过“云”课堂为孩子们讲解并献唱了《卖水》 经典片段。字正腔圆的唱腔,让学生们隔屏也能深切感受到京剧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承载着诸多传统文化。公益小学把篆刻传统文化技艺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传承这项传统的文化技艺。在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学生线上学习、宅家“篆刻 ”。孩子们积极参与,萝卜、橡皮泥……就地取材,同学们篆刻自己的名章、生肖图形章,还有的篆刻“中国加油”的字样,为抗击疫情鼓劲加油。
在逸夫小学,民乐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学校组建了民乐社团,成立了古筝,二胡,葫芦丝等兴趣小组。每周二下午进行线上教学,着重乐器的基础技法训练及乐曲演奏,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科学的演奏方法及能力
国画是黎明小学线上特色教学课程。在13日的国画课上,学生们绘就了一幅幅以“春”为题的国画作品。用笔墨丹青表达了他们渴望春暖花开重返校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