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民宿业如何“危”中求“机”
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2020-02-22 11:12:58

新冠肺炎疫情使民宿业受损严重。笔者认为,民宿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危”中求“机”,并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

2019年7月发布实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对民宿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明确要求。该标准首次对民宿建立了评星机制,同时加强了对民宿行业卫生、安全、消防等方面要求,即民宿应建立各类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安全责任,定期演练。该标准将安全和卫生组合在一起,对经营场地的安全、食品安全及从业人员有更细化要求,包括民宿要做到经营场地无地质灾害和其他影响公共安全的隐患;食品来源、加工、销售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从业人员应按照要求持健康证上岗等。

可见,民宿业危机管理只有做到常态化,才能应对宏观及微观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危机发生时,民宿业主、经营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外,还要针对危机不同阶段特点,重点针对危机暴发期、衰退期及消亡期采用不同策略,寻找变“危”为“机”的妙招,为民宿复苏创造条件。

这方面,尤其需要民宿业与政府、民间组织携手。以浙江为例,为及时化解疫情对旅游景区的影响,浙江省快速出台旅游景区有序开放工作指南,其中18条内容涉及餐饮住宿,包括入住宾客数量控制、分餐模式的实施、服务规范化和安全化要求等,为民宿业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与指针。民宿业也可以借此转变一贯的经营理念,采用新的经营策略与方法。

基于大住宿产业中民宿业总体向好态势,笔者认为,民宿业在疫情结束后将会出现回暖与反弹。在文旅住宿的细分市场中,民宿发展十分抢眼。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9》预测,未来3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50%左右的增幅。当然,参照“非典”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住宿业在疫情后的复苏或较为曲折漫长。能否很好地走出困境,取决于民宿业能否进行高效的危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第一,要进行产品与营销创新。从国际经验来看,环境危机对文旅产业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借鉴“非典”后恢复发展的经验,旅游业转型升级尤为迫切。民宿业应当对照行业标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培育长远竞争力,打造品牌吸引力,发展区域公共品牌;讲求市场战略,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市场精准定位;发展包括高端、豪华民宿在内的民宿产品线,打造乡村民宿精品,倡导绿色、生态住宿产品。

第二,要实施发展模式变革。面对疫情,大型民宿连锁经营组织、集团抗冲击能力远远超过小型单体民宿。以城市民宿为例,近年来民宿托管迅速崛起,演化为一股新的发展潮流。民宿“抱团取暖”,不仅是危机时的对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实施民宿集聚及构建虚拟组织、集团共抗风险,可在共享客源、拓展渠道、联合营销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要加强智慧民宿建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与文旅数字化转型同步,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智慧民宿迎来发展机遇。像“AI民宿”之类的全互联网运营与智能管理,减少了面对面交流接触,带来民宿经营者与客人全新的交互方式。智慧民宿具有智能化、移动化、自助化特点,其运营架构、服务方式、盈利模式具有创新性,给顾客带来更为安全的住宿需求与体验,有望成为民宿业振兴的利器。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