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昆明考察,他关心着这些大事
云南日报 2020-01-21 16:14:21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在云南考察,第二站来到云南省会昆明。巧合的是,五年前的同一天,总书记也是来到了昆明考察。这次在昆明,总书记主要去了三个考察点,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看生态

三杯水“立此存照” 折射滇池治理之路

“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



冬日的滇池,阳光灿烂,鸥鸟成群。20日下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



习近平肯定了滇池治理成效。他强调,我们要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从当前看,老百姓现在吃饱穿暖了,最关心的就是环境。长远来讲,我们不能吃子孙饭,要造福人类。要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独家视频|习近平察看滇池生态湿地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上世纪50年代末水质开始恶化,到90年代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近年来,通过治理,滇池水质总体企稳向好。去年已由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达到30年来的最好水质。


△当天,总书记现场看了这三瓶水样,分别是2015年滇池水质指标对应水样(劣V类,左)、今年1月19日滇池盘龙江入湖口水样(III类,中)和自来水水样(右)。(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习近平始终牵挂着滇池保护治理。2008年11月,他在云南调研时就曾考察滇池治污工程。这次他专程看的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紧邻盘龙江入湖口,在涵养水源、调节水质、美化环境和恢复湖滨带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盘龙江入湖口(总台央视记者米鹤拍摄)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景观(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考察现场摆放了模拟滇池生态的生态缸,一朵海菜花刚刚开放。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重现滇池。(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五年前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专程来到云南的另一个重要湖泊——洱海。他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当天,总书记还看了洱海、抚仙湖的水样。这两瓶水样分别是今年1月9日洱海(左)和抚仙湖(中)的水样,显示水质分别是III类和I类,右为自来水水样。(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总书记关注洱海、滇池,关注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在关注政绩观、生态观。2008年11月,他在云南调研时说,要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是政绩、保住青山绿水是更大政绩的科学导向。2015年1月,他在云南表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总书记这次到滇池,更是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看民生

“年货节”上的拜年

“鼠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此我向全国人民,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致以新春的祝福!祝我们的国家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祝大家心想事成,安心,顺心,开心!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和气致祥,事业进步,万事如意。



20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场馆里人群熙熙攘攘,一派红火。看到习近平来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一位小朋友手拿传统面塑工艺品“孙悟空”,问习爷爷喜不喜欢。习近平笑着说,小的时候喜欢。



猪肉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年货。在鲜肉摊位前,总书记详细询问销售情况和价格。在云南火腿摊位前,老板介绍说:“今年猪肉涨价,自己保证不涨价。”总书记笑着说,但也不要亏本哦。市场内一片欢声笑语。



在食品摊位前,习近平说,这么大的蜜饯冬瓜条真好,看着让人开胃,并祝大家的生活像这些糖一样甜甜蜜蜜。



时值腊月廿六,新春将至。第十四届中国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正在这里举办,当地人一般称作“关上年货节”。去年这一展会吸引了约110万人次参观和购物,交易总额近4.36亿元。


△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总台国广记者蔡靖骉拍摄)


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总书记了解春节前年货市场供应及国内外商品展销情况,同现场群众亲切交流。


△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上,年货多样,笑容随处可见。(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杨立峰、段德文拍摄)


在每年春节前夕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总书记都会选取一地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2018年是在四川成都战旗村,去年是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今年则是在昆明新春购物博览会的现场。


看历史

西南联大的启示

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独家视频|习近平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



在了解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后,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设置办学,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1938年,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到昆明办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八年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旧址保留了西南联大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碑、闻一多先生衣冠冢等历史遗存。


△国立西南联大校门(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总书记参观的这间西南联大原教室建于1939年,屋顶是简陋的铁皮。(总台央广记者马喆拍摄)


△教室内景(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西南联大学生在上课。从照片上看,这间教室更为简陋。(来源于西南联大博物馆)


△西南联大纪念碑。建于1946年,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被称为“三杰碑”。


△纪念碑背面有该校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列有834位从军学生姓名。(总台央视记者杨紫童拍摄)


△欢送抗日从军同学(来源于西南联大博物馆)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总书记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 


△西南联大博物馆入口竖立着该校校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人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一直由梅贻琦主导校务。


△西南联大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课程表,授课教师大师云集。


△1938年杨振宁报考西南联大的准考证。


△西南联大在滇8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约4000人毕业。联大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8位为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这是“一二·一”运动四烈士。


去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南联大三校之一的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曾详细了解该校历史沿革等情况。他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西南联大8位“两弹一星”元勋塑像。


△西南联大的精神始终在赓续传承。这是2010年1月13日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和志虹同志。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演讲时曾讲述过和志虹“一根羽毛”的故事。


△如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均已在校园里树起西南联大纪念碑。四座纪念碑共同见证历史,共同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这是位于南开大学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资料图)


去年在南开大学调研时,总书记曾引用张伯苓老校长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总书记说,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总书记这次考察西南联大旧址,再次带给国人深深的启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