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陈怡

通 讯 员 查天然

产业旺则乡村兴,产业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探索中,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农担)经多年实践,创新推出适配性全产业链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模式——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

该模式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依托“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路径,以农业担保为信用枢纽,组合农村生产要素资源,赋能全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构建“政银险担基”协同支农机制,引导金融要素在全产业链上配置,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圈和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

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即“3344”模式:“3个转变”即支持方向由单个项目向全产业链、由一产向一二三产、由短期担保贷款向长期担保贷款转变;“3点着力”即着力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规模化经营;着力开展统一生产经营,提升标准化水平;着力强化品牌宣传推广,提升产业附加值;“4大工程”即实施产业强村、兴业富民、良种繁育及配套产业发展工程;“4项机制”即构建全产业链创建、投资运营分离、利益联结共富及协同支农保障机制。

2021年,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推广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3344”模式。截至目前,安徽农担已撬动61亿元信贷资金,在安徽全省县域扶持35条产业链,并将县域特色产业布局拓展至全市范围。

一朵羊肚菌撑起21个“百万元村”

春日暖阳中,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农户们提着竹篮踏入大棚,阵阵菌香扑面而来,一朵朵鲜嫩的羊肚菌正冒头蹿个,簌簌声似乎热闹了一夜。

“我们目前每天采收约4000斤,第一批90亩羊肚菌已全部上市。预计全年村集体收入至少达到500万元。”胜利镇吉阳村党支部书记汪国进脸上满是笑意。

羊肚菌被誉为“菌中之王”,是食药兼用菌,口感‌柔嫩滑爽,带有独特的复合香气,广受市场欢迎。其好温喜湿,多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胜利镇东临升金湖、西靠长江,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环境恰好满足羊肚菌生长需求。

“在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后,我们认为能够种好羊肚菌,也能持续卖出好价钱,所以一致决定‘整镇推进’发展羊肚菌产业。”胜利镇党委书记金仁安算了一笔账,投入方面,不考虑第一年每亩地大棚约1万元建设成本,每年菌种、营养包约投入55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工费用,种植成本约8000元。收成方面,每亩地每年可产鲜菌600斤左右,按照40元/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地产值约2.4万元。扣除成本,每年每亩地净收入约1.5万元。

买卖很划算,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这多亏了安徽农担,让我们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干。”金仁安说。

2023年年中,安徽农担遵循规划先行、整体设计、项目化运营原则,运用“农业保险+信贷+担保”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同对胜利镇羊肚菌产业链生态担保方案进行一体化设计。同年9月,安徽农担与合作银行创新开发羊肚菌产业链生态担保产品,保障资金在项目期限、需求额度、生产经营茬口上匹配投入,共为胜利镇羊肚菌种植户提供融资授信1.5亿元。同时,安徽农担发挥农业保险稳收益、减损失、降风险作用,与省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在胜利镇试点设立新险种“产量险”,按照每亩500斤鲜菇的产量予以保障,为羊肚菌产业发展撑起“防护伞”。

安徽农担与胜利镇商定,由胜利镇牵头成立镇平台公司——东至县胜利强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镇21个村经济联合社为股东,招聘专业经理人负责公司运营。安徽农担与合作银行为胜利镇各村提供的担保贷款由胜利强村公司统筹使用。

胜利强村公司还与东至县乡村振兴集团合资成立东至县和胜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搭建集前端育种和营养袋生产、中端加工、后端销售为一体的羊肚菌产业运营管理平台。

此外,安徽农担还引入科研院所资源。支持吉阳村成立安徽利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四川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由该研究所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育种和种植技术指导,稳定羊肚菌产量,并培养本土技术人员,着力将利阳农业公司打造成集羊肚菌育种、营养袋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专业化村级企业。

经过3年的发展,胜利镇羊肚菌产业已从单纯种植转变为链条推进,全镇羊肚菌种植3000余亩,年总产量提升至180万斤,预计2025年将超300万斤,21个村集体村均收入达100万元/年。

一颗蓝莓种出“新蓝海”

“我们当地人吃蓝莓都是一把一把抓着吃的。”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蓝莓基地,安徽永宁投资控股集团怀宁县乡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新宇笑着告诉记者。

怀宁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属于丘陵地貌,土壤呈微酸性,加之适宜的降水和光热条件,使之成为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

每年五六月份,蓝莓挂满枝头,放眼望去,仿佛置身蓝色海洋。据统计,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200余家种植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蓝莓综合年产值超过65亿元。

2016年,怀宁全县种植蓝莓面积仅3000多亩。“蓝莓产业规模化发展至少有四大难点。”张新宇解释道,一是前期投入大,每亩投入高达1.6万元;二是生长周期长,3到5年才能挂果,8年才能丰果;三是种植风险高,在生长过程中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四是融资难,相关企业缺少抵质押物等有效担保。

“我们在得知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难题后迅速对接商议,提出‘建设+运营’方式。”安徽农担公司副总经理汤大海回忆道。

随后,19个镇195个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县国有平台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村合资公司委托县平台公司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运营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化社会资本,负责建设和运营蓝莓产业项目。项目经营所得由托管公司收取,并按期向村合资公司支付承包费。为加强风险管理,托管公司须缴纳项目建设和承包托管期履约保证金,以对冲违约风险。县政府通过贷款贴息、产业补贴、跟踪服务等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一家家金融机构在安徽农担牵线搭桥下纷至沓来,针对银行涉农产品贷款期限与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销售周期不匹配等问题,专门设计适应性担保贷款产品,并提供1—3年仅付息、4—8年分期还本付息的优惠支持。

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有力助推怀宁县域蓝莓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冷链物流、种植提质、品种培育、深加工五大工程。“截至目前授信总额5.59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工程授信3.65亿元,种植提质工程等四大工程授信1.94亿元。”汤大海说。

在农担政策大力支持下,怀宁蓝莓产业实现长足发展。第一产业方面,全县短时间内新增蓝莓种植面积2万多亩;第二产业方面,随着9家精深加工企业入驻,花青素、蓝莓酒、蓝莓冻干等特色产品生产线纷纷落地,蓝莓产业链进一步延长,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多元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第三产业方面,73家企业建设冻库、冷链物流提供配套服务。

“蓝莓商业街、蓝莓小镇正在规划建设中。到今年年底,我们有信心把蓝莓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怀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条鲈鱼激活“一池春水”

在安徽省铜陵市,集中连片的鱼塘掩映在桃红柳绿中,鱼儿活泼地在水中游弋觅食。

“这些鱼是大口黑鲈,叫作‘皖鲈1号’,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林兵介绍道,大口黑鲈肉质细嫩、无肌间刺,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因此市场需求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张林渔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大口黑鲈活体种质资源库。回顾从单一养殖场向苗种繁育推广一体化现代化渔业的转型历程,张林兵感慨万千。他坦言,这一路攻坚克难、步步蜕变,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新升级增加了底气。

2022年12月,铜陵市印发开展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支持鲈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决定利用铜陵市国家级大口黑鲈良种场种质资源优势,创新财政和金融协同支持机制,开展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支持全市鲈鱼产业发展。

2023年4月,安徽农担与铜陵市及相关银行成功签约。“政银担”三方共同为养殖主体提供信贷融资担保,授信总额达19.6亿元,鼓励养殖户发展壮大鲈鱼产业。其中,首批授信8户经营主体,担保金额达1240万元。

此后,铜陵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试验示范推广,五年形成规模”的发展部署,构建起“以水产养殖为基础、以种苗繁育为重点、以深加工产品为核心”的战略布局,推动鲈鱼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并配套冷链物流,开展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延伸产业链,打造铜陵鲈鱼加工产业集群。

扶一个产业,富一方土地。

安徽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习利表示,下一步,安徽农担将持续聚焦乡村富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完成65个农业县农业产业链全覆盖。一方面,主动将资源和力量向粮油产业倾斜,围绕粮油生产、收购、加工、仓储、流通等全产业链重点生产环节,加大农业全产业链创建,助力“中国饭碗”多装“安徽粮”。另一方面,聚焦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聚焦食物资源开发,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金融赋能更多县域经济,实现兴业、强村、利民、共富。

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谷剑锋表示,农业保险保障的是农民,融入的是农村,联结的是农民,是补齐乡村振兴投入短板的最佳切入点。下一步,省财政厅将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以农业保险为纽带,充分发挥其分险、增信、赋能等作用,打通信息壁垒、整合金融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创新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新模式,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用一分钱使十分的劲儿”,探索乡村振兴资金可持续投入“安徽方案”。

|切换栏目点击快速进入栏目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