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河池日报小记者笔下的红色之旅
河池日报社新河池客户端 2019-12-10 12:48:44


编者按:

  

  11月30日,河池日报社、金城江区第三小学联合组织30名小记者前往东兰县韦拔群故乡、百色市粤东会馆和百色起义纪念馆,开展“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小记者主题采访活动,同走红色之路,接受红色洗礼。

  本次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10名家长参与了本次活动,堪称家校联合的一次成功典范。  

  这次活动,河池日报社把小记者们带出课堂,带到采访现场开展社会实践,小记者们的采访与写作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活动中,小记者们采写了精彩的文稿,本期撷取部分稿件刊登,以飨读者。

  今后,河池日报社新河池客户端将陆续推出相关活动文稿,敬请关注。


  我骄傲,我是“红二代”


  经常在电视上听到“官二代”“富二代”等词语,我问妈妈我是什么代,妈妈总是打趣地说我是“调皮二代”,因为爸爸小时候是个捣蛋鬼,经常被奶奶拿着鞭子满村追着打。可我不想做“调皮二代”!



  很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河池日报社和学校共同组织的“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成为一名小记者。在东兰韦拔群故居、百色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参观采访后,打动我的不只是那些悲壮的革命故事,还有那些斑驳的步枪,那些简陋的卧室,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们遗留下来的办公用具生活用品,都在提醒我们那些流血牺牲是多么真实地存在过。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要尽孝,也有儿女要抚养,却为了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而浴血奋战。所谓“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们也许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但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绝对称得上人民的好儿子。

  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提醒我,我们是红旗的一角,千千万万的角汇成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的血液里有红色的基因,我们的肩上有红色的使命。革命先烈把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留给我们,我们要让山河更壮丽,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不做“官二代”,也不做“富二代”,我要做的是一个无比骄傲的“红二代”!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红二代”就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作者:覃优童)


 

第一次采访



  爸爸是从事宣传工作的,我深受他的影响,从小有一个梦想,长大要当一名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我入选河池日报社小记者团。更令人激动的是:11月30日,我以河池日报社小记者身份参加“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采访活动。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采访,出发前一晚我激动不已,整晚在家里恶补百色起义相关知识。

  11月30日清晨,我们记者团的小伙伴们踏上了开往百色的大巴车。途中,王记者耐心地给我们传授采访要领,我认真地把王记者传授的宝典一一记录下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参观完百色起义纪念馆后,我开始思考我的采访内容: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我要通过采访让更多的家长关注我们的活动,让更多家长重视孩子的红色革命教育,对,采访就从同行的家长开始吧!人生第一次当小记者,不紧张是假的。我环视了一下纪念馆,目标锁定一位满面笑容的叔叔,深呼一口气,拿起话筒走近他。

  “叔叔您好,您可以回答几个关于这次活动的问题吗?”我小心问道。“好的,请说”,当家长代表微笑着回答时,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我不再紧张。

  “您觉得学校举行这次活动有什么意义?”我的声音变大了,我沉着地给家长代表递话筒。家长代表想了一下,微笑回答:“这次活动对孩子是有益的,可以让孩子多了解红色革命历史。”

  我点点头,又问:“现在学生学习任务紧张,您认为孩子课余有必要了解红色经典吗?”

  “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今天的幸福是那一代人经历了那段艰苦岁月得来的。作为学生,必须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学习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家长代表毫不犹豫地回答。

  “最后一个问题:这次活动后,您打算如何增强孩子的爱国热情?”我又问。

  “我会让孩子在课余多读红色书籍,带他了解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的艰辛。”家长坚定地回答。

  “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采访活动是我最难忘的经历,因为我不仅体会到了当记者的快乐,还在采访活动中得到了革命精神的熏陶。今后,我一定要当一名不怕苦不怕累的记者,把红色革命精神传播给更多人。(作者:谭甘萱


  

  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

  

  11月30日,河池日报社、金三小组织30位“河池日报小记者”开展“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主题采访活动,在革命老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课。



  东兰县,是韦拔群的故乡。我们的车一路行驶,最后停在半山腰。讲解员姐姐讲解道:“当年灭绝人性的国民反动派残忍地烧毁了韦拔群的家,韦拔群无可奈何之下,就找了这个既安全又隐蔽的地方当住所。”我们接着走,发现有一座墓,叫做“特牙庙”。姐姐继续讲解:“这个其实是韦拔群的第一座墓。他在巴马西山乡香刷洞中熟睡,结果惨遭卑鄙的叛徒韦昂杀害,还残忍地把他的头割下拿去领赏!敌人把他的头示众3天,之后焚烧他的尸体!东里屯的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韦拔群燃烧未尽的遗体运回东兰,埋葬在特牙山脚屯的一棵古榕树下。为了避免敌人发现,乡亲们还建起了一座小庙,命名‘特牙庙’,当地群众敬称为‘红牙庙’。1951年,被迁葬到‘东兰县烈士陵园’。”

  路上,我们又看到30多座墓。这些都是韦拔群家人的墓。他们几乎都是在西山被敌人包围后牺牲的。终于到韦拔群的故居了,韦拔群的故居分前后两栋泥砖瓦房,共250平方米,是韦拔群招待革命同志和召集农军开会的地方。这里面记载了东兰抗战以及建设的种种经历,如今已经成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小记者采访时间。我们的采访对象是韦拔群的后人——韦荣杰叔叔。我鼓起勇气、临场发挥:“叔叔好!相信您从小就对韦拔群的革命精神有很大的触动,这些年来,您是怎么努力去争当下一代的‘韦拔群’呢?”叔叔回答:“爷爷小时候就爱帮助别人,别人衣衫褴褛,他就把自己的好衣服送给别人,还把自家粮仓打开,把米分给别人……所以,我知道人首先一定要有好的品德!”“那您能对我们提一点期望吗?”“好!你们现在还小,希望你们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好班干!祝你们学习天天向上!”

  东兰站结束了,但韦拔群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学习!(作者:韦景元)


  

  我的记者老师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伴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为期一天的“小记者之旅”正式开始了。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爬行,摇得像海盗船一样。戴着红领巾的王记者紧紧挨着椅子,一手使劲儿把着椅子背,一手拿着话筒,一边努力维持平衡,一边见缝插针地给我们讲解采访技巧。不一会,王记者额头上就浸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车里鸦雀无声,王记者讲的每一个字,我们都听得格外认真。王记者还说,一个好记者要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不就是记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吗?于是我悄悄地观察着身边的记者。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长长的楼梯直插云霄。一位年轻的、戴着红领巾的记者叔叔一直扛着三脚架跑在队伍的前端,拿着一部相机对着我们咔擦咔擦拍照呢!只见他不是一阵猛冲,拉开距离拍摄我们前进的模样,就是跑到我们面前上下左右找角度,按动几下快门给我们来一个特写。高记者也不甘落后,神速地从背包里取出无人机组装起来。在他熟练的操控下,两三分钟后,无人机飞上了天。

  今天到百色起义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小记者团的队伍很快就被冲散了。为了保证直播的画面品质,记者叔叔阿姨在我们周围跑动的频率更高了,有的忙着组织我们随同讲解员学习;有的在我们必经之路上提前支好三脚架;有的四处观察,寻找机会拍下各种精彩瞬间,几位记者叔叔大汗淋漓。这不,我们小组刚刚围在一起讨论待会采访的问题,记者叔叔就来到我们身边,举起相机,调好角度,连续拍了几张照片。

  我们刚刚转到百色起义纪念馆二楼参观,身边的一位老师说:“呀!直播好像又更新了。”我把头凑到了手机旁边。果然,河池日报现场云上面不但发布了我们上楼梯的特写镜头,还有我们在馆内认真学习的图文播报。叔叔们的工作效率太高了,太厉害了!

  一天下来,我真切地感受到记者叔叔们工作的高难度、高强度。他们发扬的不正是拔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吗?(作者:潘岳盛)


  

  擦肩而过的机会

  ——记一次没完成的采访任务

  

  11月30日,我参加了由河池日报社和学校组织的一次小记者红色之旅采访活动。先后参观了东兰的韦拔群故乡,百色市粤东会馆和百色起义纪念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观百色粤东会馆。粤东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馆内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油灯、草鞋、草帽、台椅、阁楼等。仔细读着每一篇注解,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解说员姐姐告诉我们:粤东会馆是当年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时工作、居住的旧址。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这里的感人故事,革命前辈们是怎么不畏艰险,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面对敌人……参观中,我心中也带着很多个问题:为什么起义选择在百色呢?为什么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革命家还要起义呢?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失败了又怎么办?…… 想到这里,突然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羿帆,准备一下,下一个到你采访!”“到、到我了?老师,我、我还没有想好问、问题呢!”我小声地回答老师。“机会错过就没有了!”老师说:“下一个准备。”作为小记者,我还是没有信心去接受挑战,我失去了这次采访机会。

  回到家里,我闷闷不乐。妈妈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对我说:“主要原因是在出行前你没有做足功课,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在采访的时候缺乏勇气,没有抓住机会!”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妈妈接着又说:“这次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不就是让我们向革命前辈学习不怕艰难失败,勇于向前的精神吗?”我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组织这次活动意义不是简单的教小记者们采访技巧,更多的是教会我们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敢于挑战自我!我暗下决心,今后在学习中一定要不怕吃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自我。平时还要多看书,注意积累知识。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好资料,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中大胆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采访。

  这次活动,给了我一次失败的经历,同时又给我很大的收获。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要把握机会,不仅要有准备,更需要有勇气!我相信,下一次釆访,机会再也不会从我身边溜走了!(作者:韦羿帆)


  传承红色精神

  

  “百色起义90年,换来老区幸福天,追寻当年革命路,新的使命在我肩……”伴着这首动听的山歌,11月30日,我们金三小小记者团一行从金城江出发,开始了一天的“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主题采访活动。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东兰县韦拔群故居。这是一个简陋的房子,但就是这个简陋的房子,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踏进故居,触摸这里的一切,仿佛还能看到昔日韦拔群爷爷和战友们在这里生活战斗的场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参观完故居,我们来到韦拔群爷爷的墓前祭奠。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在墓前深深地鞠了三次躬。看着那老旧的墓碑,我心里不禁发问:“韦拔群爷爷,为了革命,您牺牲了生命,牺牲了家人,您不后悔吗?”“不,我从不后悔!”一阵风吹过,我似乎听到了韦拔群爷爷坚定有力的声音:“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走进革命队伍的那一天,我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对,韦拔群爷爷一定不后悔,我想他在遥远的天上看到大家安居乐业,他一定很欣慰!

  在故居,我们还有幸采访了韦拔群爷爷的后人——韦荣杰叔叔。言语间韦荣杰叔叔都透出对韦拔群的尊敬。当我们问到“拔哥精神是否已过时”的时候,韦荣杰叔叔表情瞬间严肃起来:“拔哥坚韧不拔毫不气馁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他的精神在人们心中是永存的,你们看现在不是有不少人像爷爷那样在各行各业无私奉献吗?”

  曾记得老师指导我们写作文,每一次我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完成,老师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并指出我要修改的地方,我都能认真修改,即使投稿失败了,我也不气馁,继续努力。现在我已经在《小博士》报发表了两篇作文,这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我不懈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靠自己的坚韧不拔的努力和老师的鼓励,一篇篇优秀习作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我还依稀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我在学校附近下了车,打着伞向学校走去,准备过马路时,我看到了站在马路旁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他穿着雨衣,尽管如此,雨水还是顺着脸往下流着,可他依然挺拔地站立在马路旁,指挥交通。一阵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喷嚏,这么早,站立在这风雨之中不会冷得浑身发抖吗?要是换成我,早就坚持不住了,然而他依然站立在那里,这不就是拔哥的那种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告别东兰,下一站百色,在那里,我们将跟随邓小平爷爷的足迹,寻访一个个悲壮而动人的故事。百色,我们来了……(作者:覃 姜)


家长感言



踏寻革命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此次“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主题活动,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对于我们家长而言,参加本次活动,确实受益匪浅。

  

  通过参观了解,我们重新认识了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认识了共产党人在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干部“一心为公,一切为民”的高尚情怀,体现了共产党员“忠于职守、严守纪律”的工作风范,体现了共产党员“誓死护党,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们应该为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壮举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家长,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小孩能够成长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出来的美丽家园感到庆幸!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更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传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作风、革命传统。

  

  (作者:苏羽彤妈妈)


  

听!传承的声音

  

  为了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11月30日,河池日报社、金三小组织30名小记者举行“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主题活动。作为家长,我非常荣幸能参与,和孩子们一起参观了东兰拔群故居、百色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一天下来,感触良多。

  

  我们总说学习韦拔群精神,什么是韦拔群精神?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我的理解是——心中有信仰,胸中有大爱!这种精神不应该只记录在书本上,它应该长在我们的血肉里,融在我们的骨髓里。红色,是血液的颜色,红色传统,就应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细心聆听,一笔笔详细记录,一张张虔诚脸蛋,我知道他们正在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在枪林弹雨中咀嚼“马革裹尸还”的震撼和悲壮。静寂的会馆里有一种声音在悄悄蔓延,我听到了,那是传承的声音,那是基因的共鸣!那些艰苦奋斗,那些不屈不挠,那些舍生取义,他们都在感受,在融汇,在传承!  (作者:覃优童妈妈)


  

走出校园,体验精彩的社会实践

  

  走出校园,体验精彩的社会实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学习和历练。此次寻踪探访活动,河池日报社和金三小共同筹划,精心组织,通过实地参观、探访和培训,不仅让小记者们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浸润和感召,还让他们感受了“记者”职责的神圣。

  

  主题采访活动前,河池日报记者王月华就向同学们讲授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采访实践中,资历深厚的高东风记者又亲自出马向我们的小记者们传授记者“采访秘诀”——“记者”采访时该如何站位,肢体语言该如何表达……对这些采访细节都一一作了细致地指导。大手拉小手,“老记者”手把手教学,指导细致入微、不厌其烦。我们的小记者们眼看、耳听、心思、身行。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镜头前的小记者们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慢慢变得从容淡定,有模有样。覃优童、潘岳盛、覃棋琳等同学作的现场采访俨然就是一个经验十足的“老记”,令人印象深刻。

  

  走出校园,体验精彩的社会实践。“纪念百色起义,追寻革命足迹”小记者主题采访活动不仅弘扬了红色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还让学生们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作者:韦景元爸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