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敢教瑶山换新颜
河池日报社新河池客户端 2019-11-12 01:14:58

大化,青山秀水,钟灵毓秀。这里,有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它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纵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重峦叠嶂,气势磅礴;这里,有红水河百里风情画廊景区,沿河两岸景点密集,船移景换,水光山色扑朔迷离;这里,有分布在千山万弄中的一个个小村屯,弄间村里不时传出小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还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和美妙。

大自然赋予大化瑶族自治县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却没有给予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幸福生活的条件。改革开放初期,世界银行官员到大化大石山区考察后感叹:“这里环境太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能够生存下来已是奇迹!”

2018年6月12日,鹿心社书记前往大化调研,被眼前景观深深震撼:一望无际的大山,人们分散居住在深山坳里,住着半干栏式或全地居式木房子,底层“住”牲口,上层住人,上下层以木板相隔,牲畜粪便臭味透过缝隙直往上冒。“碗一块、瓢一块”的山窝石缝地,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石缝地只能种少许玉米,人吃,猪也吃。靠着稀少又贫瘠的石缝地,谋生真是不易,几乎谈不上产业发展。贫困也在祖祖辈辈中传递下来。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至2016年,大化县40多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万多人,贫困发生率达25.63%。如今,大化仍然贴着国家、广西两极深度贫困“标签”。

大化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拿银安置区。蓝凯 摄


困难,困在山里万般难

大化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山高陡峭,石山占全县总面积的90.1%。“一大难题,三笔旧账”成为长期阻挡着大化突围的“拦路虎”。

一大难题。大化是岩滩、大化、百龙滩三大电站库区,全县16个乡镇13个在库区,涉及库区移民6.5万人。一直以来,只有处理好库区移民稳定问题,才能确保全县获得最大发展。

征服。覃楚钧 摄

2009年以前,库区补助标准微乎其微。移民因为生计问题,每年都出现若干次上访。为了保稳定,政府把精力全放在守桥头、守码头、守路头上。库区移民稳定问题,是当时大化最为棘手的一大难题。

三笔旧账。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是历史留下的三笔账单。

行路难。“看上去很近,走起来很远。”这是当地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2015年底统计,全县需要新建屯级公路747条,需要改扩建并升级硬化公路623条,涉及群众30.99万人;修建20户以上的村屯道路,占全市建设比例的四分之一。

大化戈丛村弄阶屯一对夫妇在陡险的山上建设家庭水柜。韦哲 摄

饮水难。靠着“望天水”根本解决不了吃水问题,但却成了大多数人不得已的选择,严重缺水已让当地群众苦不堪言,全县有近7万人口需要解决饮水问题。

住房难。全县有近5万人口,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需要进行危房改造;“十三五”时期,大化有6565户29777人,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困难困难,困在山里万般难。在这“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的地方,还面临着库区移民不稳定因素等“历史欠账”和诸多现实需求问题,出路在哪?对于大化县这样一个国家极度贫困县来说,消灭贫困,何其艰难!


出路,勠力搬开“拦路虎”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儿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面对贫困集中连片,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的县情,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乘势而上,精锐出战。

“脱贫攻坚是一场不容懈怠的时间之战,务必要夙夜在公,争分夺秒,竭力冲刺”,大化县委书记杨龙文说,“大化2020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是对全县党员干部政治立场、政治觉悟、政治品格和为民情怀的深度检验,没有半点客观条件可讲,必须不折不扣高质量完成。”

于是乎,全县上下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攻坚责任,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组建92个工作组,直击“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下足绣花功夫补齐短板:修路、引水、建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奋力书写最美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大化答卷”。

其一:公路修建到村屯,踏平坎坷成大道。

要脱贫,得有吃住;要致富,必须修路。然而,要在大化这片峰林密布的大石山区,劈山开路谈何容易!这需要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住着瑶族人家34户205人,其中3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屯,村民们运东西只能靠肩挑马驮。2016年,县扶贫办给该屯落实屯级道路建设指标。从勘察、设计到开工,几经论证后,决定困难再大也要把路修通!

山石峥嵘险峭,不能爆破,全用人力一点一点地挖。党员干部带头干,乡亲们投工投劳,劈山运石……2017年5月,一条1750米长的砂石路修通。2018年,这条路实施硬化。

“浇筑一公里多长的水泥路,花的水费就要3万多元。”施工老板田锦洋说。在弄研屯道路硬化时,要到乡政府所在地买水,往返30多公里,拉一车水要花费600多元。

七百弄八里九弯。韦哲 摄

如今,全县155个村,村村通水泥路。20户以上自然屯,通路也是100%。县长蓝胜说:“3年多来,大化县修建的村屯道路1370条2306.13公里,总里程要比从大化县城去北京还远。”

山间路畅幸福来。路通了,群众致富的信心足了,路子宽了。八好村弄研屯51岁的罗桂金,顺利完成危房改造和水柜建设,儿子和儿媳外出务工,夫妇俩在家搞种养,今年他家主动要求脱贫。

同样,对于北景镇安兰村弄甲屯村民张宏享来说,公路修到家门口,他更是喜上眉梢,再也不用担心山里的“土特产”卖不出去了!对于往日不通公路时的艰辛,张宏享记忆犹新:每天天还没亮,就背着从山里采集到的中草药到乡里去卖,走到集市已是中午;村里为了通电,一根电线杆要二三十个人轮流抬进村。

其二:饮水工程大会战,“望天吃水”成过去。

“一到旱季就要去挑水,每次来回几个小时。一盆水洗了衣服还喂猪,洗了脸还洗脚。”雅龙乡道德村黄少屯村民韦永清说,过去是真正的“望天吃水”。虽然在过去的几年,政府也扶持村民们修建家庭水柜,水柜暂时解决了大家的吃水难问题,但不少水柜没有遮挡,水质没有保障。

“有安全饮水”是脱贫摘帽必须核验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几年来,大化县掀起了新一轮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会战,通过新建家庭水柜、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瑶乡大水柜。陈华倩 摄

2019年,该县需解决贫困人口1.559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按人数比例占全市人口77.5%,占全区53.4%;全县建设水柜数量占全市46%,占全区31%。

任务重,时间紧。该县将饮水工程建设任务细化到乡、村、户,项目建设精确到点、精准到户,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工程受益人口。为确保任务完成,该县层层压实责任,每周一对各乡镇、54个未脱贫村项目建设进度及排名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全县通报。同时,严肃问责问效,倒逼推动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落实帮扶责任。

如今,全县已经建有家庭水柜10099座、集中供水333处,解决了近21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其三:住房实施改建搬,确保群众有安居。

自危房改造列入民生工程以来,该县在县本级财政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按照危房改造资金补助标准给予了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10年共完成投资5.96亿元,先后解决了31902户贫困户、共12万多人住房安全问题。

“感谢党的‘阳光’政策,住了几十年木瓦结构房子,终于得翻新了。”板升乡弄麻屯村民毛玉琼说。通屯道路修通后,全屯28户危房改造户,就不约而同地拆除旧房子,兴建砖混结构“小洋楼”。

板升乡弄立村比后屯,公路修通后,一栋栋“小洋楼”取代了过去的泥瓦房,一座座水柜盈满清水,小山村再也不忧风忧雨。

生态民族新城风貌。韦荣劲 摄

同时,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化县集中连片建成了都阳镇六想新村和大化镇安缘新村,七百弄乡弄朝新村、弄等新村、弄轩新村、大洞新村、高洞新村,六也乡华膳瑶族新村,以及县城区移民新城,古江、拿银移民安置区等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区),全县6565户29777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解决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为目标、总投资20亿元的达吽美食小镇,不但让贫困群众有了安居,还提供工作岗位约3000个。

“在大化,没有一个搬迁贫困户不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国家发改委一位司长对大化搬迁户就业情况作调研后如是说。

网红地标——哒吽小镇。蓝凯 摄

搬迁户覃艳颂,搬迁前住在山弄里,路不通、田地少,又没有固定收入。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7月,她“拎包入住”古江安置区,并在达吽美食小镇里开了一家母婴店。“一个乡下人能到县城自己当老板,以前想都不敢想。”覃艳颂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经营店铺一个月能赚近3000元。

据统计,3年多来,大化县投入资金达23.68亿元,全面实施民生项目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百姓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


致富,产业发展作保障

水电路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后,对全县10万多建档贫困人口来说,要脱贫致富,必须有产业发展来支撑。

“石漠化严重、产业不强、优势产业规模小、低效农作物占比大。”该县副县长王丹华一语道出大化曾经的“痛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摆脱贫困,产业为先。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化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选择发展路径明晰、市场前景可观、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潇潇洒洒致富鸡。覃楚钧 摄

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2016年,大化县选择了适生性强、市场前景可观的“七百弄鸡”产业作为“减贫出列”突破口之一。

“七百弄鸡”产业办韦海贵介绍:“全县已建设七百弄鸡扶贫养殖场139个,投入使用102个,采用‘联建联养’模式,已养殖七百弄鸡34万羽,今年已经出栏约16万羽,销售额约900多万元,带动2000多贫困户增收。”

2017年,“七百弄鸡”已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2018年被评为“广西好鸡”,2019年被列入第二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销售顺畅,市场前景广阔。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求是》杂志上说:脱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大化县“七百弄鸡”品牌越来越响。

收茧季节。邓宝艳 摄

在产业布局中,大化县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养殖,以及大化白玉薯、食用菌和油茶等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同时,以农旅一体化为发展方向,打造观光体验、康养度假、地质科考为目标,把旅游业发展做大做强。

“近年来,大化县以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打造扶贫产业,以美食为支点撬动康养美食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格局。”县委书记杨龙文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县建成409个扶贫养殖场,有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等2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全县拥有食品经营店887家,有大中小型餐饮店583家,直接拉动近6000人就业,年营业额约10亿元。

全区脱贫攻坚贡献奖弄纳村第一书记陆政在查看木林屯肉鸽养殖场。蓝凯 摄

撸起袖子铲贫困,敢教瑶山换新颜。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大化县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到2018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元,增长11.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22565户104203人减少到12308户58625人,实现贫困人口10257户4557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5.63%下降为14.38%。

时下,脱贫攻坚正当时。大化全县上下众志成城的鏖战力量,必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大化变成现实。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敏 龙招江 通讯员 韦哲;编辑:蒙华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