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河池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纪实
河池日报社新河池客户端 2019-10-10 23:41:4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一个居住着壮、瑶、毛南、水等7个少数民族,共有3227人的村落,其中60%以上的村民是20多年前从外地迁移过来的。20多年来,这里的村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亲如一家,陈双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河池总人口433万,居住有47个民族,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3%。民族团结是河池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事关河池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事关河池经济社会发展腾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池各民族手足相亲、团结奋斗、共同进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红色大地上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南丹白裤瑶群众欢度“年街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共同富裕


十月的南丹,天高云淡,惠风和畅。在里湖瑶族乡“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数百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楼房掩映在山间绿树之中,宛如人间仙境。

作为瑶族的一支,聚居于黔桂交界南丹县深山的白裤瑶族,总人口4万多,是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的“直过民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

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群众掉队。为实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同步脱贫、均衡发展,南丹县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共设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安置点,投入资金7.7亿元,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471套,安置白裤瑶贫困群众1万多人。

就河池而言,脱贫攻坚是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战这场旷世硬仗打好了,老区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17年自治区认定河池7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超过全区总数20个的1/3,其中有2个县为极度贫困县,占全区总数4个的1/2;430个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总数1490个的28.9%。毫无疑问,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几年来,全市上下身怀家国情怀,托举时代使命,不懈于内、忘身于外,在脱贫攻坚战中筚路蓝缕,流汗脱皮不足为道,有些干部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河池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统计,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84年底的24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84年底的84%下降到2018年底的8.22%;2016年至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为2020年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注重民生改善 共创美好生活


自古及今,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发展是解决民生万事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河池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上,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连续6年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在民生上。仅2016年至2018年,在经济总量不大,全市还属于“吃饭”财政的情况下,河池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6.73亿元,整合涉农财政资金101.4亿元,在就业、教育、住房、卫生等方面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了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罗城、环江分别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和毛南族自治县。近年来,两县在129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村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4.87亿元,重点扶持村屯道路、人畜饮水、特色村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大改善了仫佬族、毛南族聚居村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投入12.45亿元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达90%以上,实现所有贫困村村医服务全覆盖;将深度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提高到4.35万元/户,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06万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629处,解决14.18万名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

——2017年以来,全市向深度极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68亿元,全市4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20户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通宽带率100%,解决2.4万户用电难问题。

——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搬迁3.97万户17.62万人,占全区搬迁总数的1/4,1107个屯3.46万人纳入整屯搬迁,搬迁规模全区最大、任务最重。目前,累计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万人,搬迁入住人数广西最多。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2.4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

保护民族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世界上最远的是心与心的距离,最近的也是心与心的距离。

把心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河池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必须保护和传承好,还要融会贯通,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持依法保护,夯实保护根基。2018年1月1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推动河池市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迈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目前,河池市拥有10个国家级特色村寨,居全区第三位。

建立数据库,提升保护水平。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市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创建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非遗项目总量为8740多个,形成覆盖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2011年,文化部批准同意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广西惟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打造活动品牌,展示传承硕果。目前,河池市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铜鼓山歌艺术节,荣获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的称号。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等成为保护、传承、展示河池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树立文化品牌,彰显独特魅力。出版《品读河池》等文化系列丛书和河池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系列丛书,成长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东西、鬼子,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获得者凡一平等著名作家,擦亮了“河池作家群”名片。宜州、罗城、环江、巴马、都安等5县(区)先后被命名为“广西特色文艺之乡”。今年9月,全市3个单位、3名个人分别荣获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童永胜;编辑:蒙华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