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坚守初心战贫困 勇担使命奔小康
河池日报社新河池客户端 2019-10-09 00:53:42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河池433万各族群众向贫困发起总攻,攻坚拔寨,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这是一段奋力逐梦的征程。向着全面小康目标挺进,河池广大干群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续写勇于担当的新时代脱贫故事。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从市四家班子领导到基层干部,河池全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脱贫一线当标杆作示范,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3年多时间里,在脱贫攻坚新征程上,河池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书写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壮美画卷。


有着“中国蚕桑之乡”之称的宜州区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桑蚕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图为工人在丝绸厂络丝车间忙碌。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主战场旌旗漫卷


  10月5日晚上8时,廖晓回到驻村宿舍后,继续整理材料。从早上7点多出门,他一直奔走在村屯里。

  入户逐户核对、查缺补漏、完善“表卡册”……虽然对村里“十一有一低于”、贫困户“八有一超”等各项指标了然于胸,但为了确保在国家检查验收中高分通过,这个国庆假期,廖晓又把16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屯走了个遍。

  廖晓是凤山县砦牙乡板峒村驻村第一书记。“没想到这一下来,就是4年时间。”廖晓说,2015年底,他被单位选派到板峒驻村。通过精准识别后,板峒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325人,贫困程度深、基础薄弱。

  3年多的时间里,他见证并参与了板峒村的变化——村里新建了公共服务中心,自来水进了百姓家,水泥路连到了屯户,脱贫产业有了基础。“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廖晓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板峒共争取到各类资金近1100万元,建设家庭水柜114个,新建道路15.15公里,54户209人脱贫摘帽。今年的32户114人脱贫后,板峒将达到整村脱贫出列标准。

  廖晓只是全市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不忘初心、奋战脱贫攻坚一线,也是河池4190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14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河池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十二五”末,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是贫困县(区)、684个贫困村、69.1万贫困人口。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池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以最大的决心、最足的勇气、最优的作风、最强的力度、最硬的措施,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河池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针对69.1万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河池制订了到村、到户、到人的帮扶计划,并选派4190名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第一书记、分队长、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4.58万名干部与17.6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立下‘军令状’,签下责任书,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确保如期脱贫摘帽!”面对脱贫大考,河池上下精锐尽出、亮剑扶贫,革命老区旌旗漫卷,各族群众喜笑颜开。


打硬仗凯歌嘹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

  为确保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河池市委、市政府在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十三五”时期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的 “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

  近3年来,河池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积极筹措资金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

  同时,各县(区)按照“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总体规划,培育发展3至5个适合县域发展、群众认可、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如今,都安推行的“贷牛还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全区扶贫产业的样板,宜州桑园面积连续14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天峨龙滩珍珠李成为河池乃至整个广西的亮丽品牌,罗城、东兰等地的油茶产业发展迅猛……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2018年河池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增速排全区第二。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如今,河池核桃面积260万亩,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桑园90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全区第一;油茶126万亩,居全区前列;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92万亩;淡水养殖90多万亩,“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朝着扩面提质的目标迈进,基本实现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河池紧紧围绕“搬离穷窝、斩断穷根、持续发展、共圆小康”目标,实行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管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八包”责任制,一包到底、全责落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十三五”期间,河池要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97万户17.62万人,占全区搬迁总数的1/4,1107个屯3.46万人纳入整屯搬迁,搬迁规模全区最大、任务最重。目前累计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万人,搬迁入住人口广西最多。

  “十大百万”扶贫产业花开河池千山万弄,易地扶贫搬迁创造“河池速度”,折射出河池出实招、打硬仗、“啃骨头”的信心和决心。

  3年多来,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全国携手奔小康现场会在河池召开,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融合发展经验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全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石漠化治理、旅游扶贫、“空店”精准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等现场会在河池召开……一张张符合大石山区的脱贫“好方子”,奏响了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嘹亮凯歌。


奔小康精准制胜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

  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河池全力推进教育脱贫再深入、健康扶贫再发力、危房改造再加力、饮水安全再巩固,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教育保障方面,河池先后投入12.45亿元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狠抓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医疗保障方面,全面建立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兜底保障长效机制,落实好“198”兜底保障政策,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住房保障方面,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平台,利用深圳市帮扶资金,将深度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补助提高到4.35万元/户,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28万户;饮水安全方面,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针对深度极度贫困堡垒,全市通过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重点支持深度极度贫困地区。2017年以来,全市对深度极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68亿元,全市4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宽带率100%,20户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

  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短板,全市新建通屯道路900公里,累计建成2469公里,基本完成“十三五”的目标,所有具备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屯通路;解决2.4万户用电难问题;行政村通宽带率100%。

  此外,河池共有24.98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争取到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1.8亿元直接带动4.72万人脱贫,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

  3年多来,河池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0.16%下降到2018年底的8.22%,下降了11.94个百分点;年均减贫人数超过16万人,为河池历史之最。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黄开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