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位与共和国同龄人的环江老人讲:我这70年
新河池客户端 2019-10-02 16:29:29

10月1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含香村,70岁的韦杨莉与村民们共同吹灭生日蜡烛。当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韦杨莉的70岁大寿。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就在同一天,韦杨莉在环江水源镇含香村出生。她也因此跟国庆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出生日期的特殊,村里人对韦杨莉的印象也格外深刻。“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就有她了。”“全村最‘根正苗红’的解放第一代。”时至今日,村里年长的老人对韦杨莉的出生仍然记忆犹新。

“出生之后,我可以说是与祖国共同成长。”韦杨莉回忆起70年来跟祖国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

从韦杨莉记事开始,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听着红歌,念着毛主席语录长大。“妇女要顶半边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语录成为她童年印象最深的回忆。

到了6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兴修水利。这时已亭亭玉立的韦杨莉也跟着大人加入到修水利的大军中。13岁时,她用瘦弱的肩膀挑着砖头给工人师傅砌水渠。年纪再大点,她开始背着钢纤,扛着大锤,到采石场飞锤采石。那时候她觉得很辛苦、很累,但想到这是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依然咬牙坚持。水利工程一修就几年,一直从金城江修至水源镇温平村一带,为农业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她们当年肩挑背扛修出来的水渠,直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70年代韦杨莉已经成家。在村里的生产队,她当过赤脚医生、接生员、做过计分员。那是她人生最苦的日子里,6年间她生下三个孩子,曾经早上还挺着大肚子在田地里干活,晚上就在家把孩子生了下来。

幸福的记忆从80年开始,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农村土地分田到户。韦杨莉一家分到了4亩多田地,1982年是分田到户的第一年,当年家里就有了余粮,而且此后每年都能杀一头大肥猪。同年,她最小的儿子出生。

在韦杨莉40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出了远门。韦杨莉和丈夫携带4个子女一起到河南旅游,当时全家背着十几公斤的大米和黄糖坐着火车一路北上。一家人在河南待了十多天,大米吃完了,也结束旅程返回河池。此时,韦杨莉一家人已经从农村搬往金城江生活,她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出售烟、酒、牙刷、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生活越过越红火。

到了90年代,幸福的日子继续延续。韦杨莉的3个子女陆续成家立业,她和丈夫也在现在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内拥有了一套100平米四房两厅的房子。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高兴劲还没有过,韦杨莉家又添新喜,她的大儿子给他生了一大胖孙子,一家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那个年代幸福家庭的最大理想之一,她们享受其中。

进入新世纪,已过天命之年的韦杨莉开始有了幸福的烦恼。几个子女接二连三给她抱了孙子孙女,她奔走于南宁跟河池之间,感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到了60岁,她享受到了共和国带给她的另外一份福利,她领到的800多元的养老保险。

最近10年,韦杨莉开始真正拥抱生活,几个子女羽翼已丰,孙儿也上了学校,不再让她牵挂。相反,子女们开始轮番带着她游览祖国河山,在北京看了升国旗,逛了故宫。河池是她整个青春都在建设的城市,她却从未到过河池的其他地方看看。70岁生日前,跟他一起生活的小儿子开着越野车,她带游遍了整个河池,在天峨采摘珍珠李、在南丹尝黄蜡李、到宜州唱刘三姐的歌、去罗城游水上相思林……

感受着各地方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忆起70年来的点点滴滴,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突然哽咽,再艰难的岁月她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而此刻泪水却夺眶而出。70年只是新中国的一瞬,国家从独立走向了富强。而韦杨莉也从挑着扁担修水利的芊芊少女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曾经艰苦的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当她切开70大寿生日蛋糕的时候,脸上皱纹却又让她的笑容无比慈祥。因为她知道为建设祖国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时代不会辜负。

如今,老人的身体依然硬朗,她说,要看看祖国80年、90年、甚至100年以后的样子,继续跟祖国一起过生日。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龙 隆 编辑:韦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