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河池市脱贫纪事:35年做一道“减法题”
新河池客户端 2019-09-16 00:38:47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84年底的24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84年底的84%下降到2018年底的8.2%。”

  今年7月23日,在南宁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河池的扶贫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成绩单”看,这只是简单的几组数字,一道普通的减法题。但对于河池人民来说,减少贫困、消除贫困,冀以小康,却是一道历史性的命题,也是一道考了35年的难解减法题。

  35年胼手胝足,35年爬坡前行。在这块红色而又贫瘠的土地上,河池上下始终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筚路蓝缕,进山入林,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攻坚克难。大山里,路通了,漂亮的楼房建起来了,产业之花开满了千山万弄,河池人民用奋斗和智慧,努力奔跑在全面小康的路上。


工人们在天峨县一珍珠李包装间紧张工作中。   罗 升 摄


攻坚克难 以优良作风作保障


  据统计,2017年自治区认定河池7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超过全区总数20个的1/3;430个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总数1490个的28.9%。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贫穷,河池人民毫无畏惧,雄心壮志,战天斗地,王任光、黄柳谋等人的扶贫事迹惊天泣地,河池扶贫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在河池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贫穷依然是奔小康最大的“拦路虎”。深度贫困、“土地癌症”、不适合人类居住……各种贴在河池脸上的“标签”,显得河池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这是一场没有任何退路,只能取胜不许失败的战斗,是河池人民必须走好的‘新长征’!”“全面小康路上,绝不能落下一个河池人!”……面对这场人类最伟大的“战斗”,河池市委、市政府发出铿锵之言。

  攻坚克难,战天斗地,不能懒散拖沓,也不能搞温良恭俭让。河池出台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和19个配套实施方案,制定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33条硬措施等具体政策措施,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书,从上到下,从城市到农村,各层“链条”全面转动。

  千条万条,空谈不干就是“白条”。市四家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走进最偏远的山村,谋产业、促发展;近5万名干部背起行囊,奔赴最前线,他们披星戴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转如陀螺,未尝宁居;36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19个贫困村,扶助12.8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入资金物资9.6亿元。

  倒在工作岗位上,时刻把结婚证揣在口袋的基层干部黄吉安;昏迷之中,还念叨着扶贫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唐亮……非常之仗,必然使非常之力,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全市扶贫干部以家国情怀,托举时代使命,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流汗脱皮不足为道,有些干部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光天峨一个县,就有7名干部倒在脱贫攻坚一线上,真可谓“人敢拼命、山河听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全民攻坚之下,河池的贫困面不断地减少,不断地减少……2016年至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06%下降到8.2%,为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开拓创新 大石山区产业兴起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但在河池,贫困的根源却大致相同:山多地少,碗一块,瓢一块,发展产业几乎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大山把河池和外面的世界隔开,却留下令人心醉的绿色,河池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河池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河池发展的最大瓶颈一笔抹平。

  一颗从野树上嫁接下来的李子,短短几年内,种植面积便达12万亩,产业几乎全部覆盖全县贫困群众。天峨珍珠李这几年可谓声名鹊起,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产量2.6万吨,产值达3亿元,不少群众大发“李财”。

  养了17万头牛、80万只羊,不但没对生态造成破坏,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这样“咄咄怪事”,便是都安瑶族自治县闯出的“贷牛还牛”大石山区产业发展之路。全县“粮改饲”总面积10万多亩,近10万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乍飞拉”,一个很时髦的名字。乍一看,你会以为是哪个大城市的先锋产品。其实,它是来自河池打造的消费扶贫品牌。“乍飞拉”由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飞高、拉甫等行政村联合社会资本打造,产品有土鸡、牛、竹鼠、百香果、青玉米等。目前,它已成为网红品牌,网络让大山深处的土货变得高大上起来,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无缝销售。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河池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筹措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特色种养产业,分别建设100万亩的“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园、板栗、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

  目前,全市核桃面积260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桑园90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全区第一;油茶126万亩,居全区前列;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92万亩;淡水养殖90多万亩,各个产业都朝着扩面提质的目标迈进,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去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增速排全区第二。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勇破“壁垒” 对准“痛点”改善民生

  猪养大了,路不通卖不出去,自己又不舍得杀吃,只能再养着,后来猪病死了,主人欲哭无泪。

  巴马县东山乡,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但全乡却缺水严重,村民靠天喝水,生活贫瘠,而几座山之隔,便是碧波荡漾的岩滩水库。村民们望着盈盈之水,徒有长叹。

  和其他地方相比,农村基础设施极度落后和薄弱,是河池脱贫攻坚中面临的最大“痛点”,是最大最硬的“壁垒”,是河池必须攻克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河池已经没有退路,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

  河池上下以最强的力度、最硬的措施,全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积弱短板,确保困难群众文卫住房全保障。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投入12.45亿元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达90%以上,实现所有贫困村村医服务全覆盖;将深度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补助提高到4.35万元/户,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06万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629处、解决14.18万名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

  ——2017年以来,全市向深度极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68亿元,全市4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宽带率100%,20户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解决2.4万户用电难问题。

  ——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搬迁4.12万户18.21万人,占全区搬迁总数的1/4,1107个屯3.46万人纳入整屯搬迁,搬迁规模全区最大、任务最重。目前,累计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38万人,搬迁入住人数广西最多。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2.4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超过国家年度扶贫标准。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大发展。截至目前,全市684个贫困村中,627个有集体经济收入,508个年收入突破3万元。

  ——率先在全区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擦亮了“山青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依法关闭96家涉重金属企业,投入7.8亿元实施了40个项目,解决了土壤污染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2018年,金城江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94.49%,空气质量改善率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空气优良率96.3%,PM2.5同比下降13.63%。7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河池排名全国第7名。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童永胜;编辑:林郁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