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前世今生
今日顺庆 2019-08-21 18:21:01

今日顺庆 吴雍

供销社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合作社的一种形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供销社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那时的供销社是孩子们的天堂,几分钱的水果糖美味十足;柴米油盐、逢年过节做新衣服的花布,铁锹、锄头、犁耙都在供销社买。老百姓一家人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供销社……”年近50岁的欧和平向记者讲述了供销社曾经的辉煌。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必需品进行统购统销,老百姓想要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要凭票购买,而且只能通过供销社购买,“供销社理所当然成了当时的‘牛’单位,‘站柜台’也是人们理想的职业。”欧和平说,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供销”,1991年他接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供销人”。

“其实,在我那个时候供销社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没有父辈们当时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票证比钱还值钱的体会,但那时的供销社生意依然火爆。”欧和平笑着告诉记者,当时他在供销社下属的南充市农副土产果品公司,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棉、麻及制品等,门市很大,欧和平是“站柜台”的,所以对每天的客流量一清二楚。

(资料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供销社单一的经营方式逐渐被冷落,供销社业务凋零,不少“供销人”选择退休或转行。1997年,欧和平思虑再三,选择停薪留职,在府街承包了一个门面,自己当起了老板。也正因为有在供销社土产公司“站柜台”的经历,欧和平在经营业务上选择了调味品、粮、油销售。

“说实话,当时我们对供销社还是无比热爱,包括整个铺面的布置都是照搬当时供销社的门市部。”欧和平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在府街的铺面,木格货架、砖砌基座、玻璃柜台、水粉色绘画的广告牌……许多的布置几乎都和当年的供销社的门市部一模一样。

“欧哥,给我瓶酱油,要黄豆酱油。”“帮我送点菜籽油过来,老规矩。”8月21日一早,欧和平的门市就开始忙碌起来。通过多年的业务积累,如今的欧和平不仅经营铺面生意,还成为不少大型酒店、火锅店、中餐馆的固定供货商。

在欧和平门市购物的基本都是回头客。在他们心中,从供销社出来的职工,售卖的商品有保障。 “我从小就在供销社买东西,一是方便,二是品种齐全,最主要的是质量和分量都有保障。欧哥卖的东西我放心。”正在欧和平门市采购粮油的市民龚先生说。

(资料图)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供销社是诚信单位。作为曾经的供销人,自己一直秉承着诚信经营的原则。”欧和平说。

就在几年前,欧和平的门市部还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帮助周围居民交电费、话费。“代收缴费不挣钱,我们就是义务帮身边的老人交费。他们就是不买东西也喜欢在我这里转一转,聊聊天。”欧和平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卖铺、便利店、超市相继出现,移动支付、线上消费等消费新方式应运而生。欧和平也紧跟时代步伐,在门口张贴了付款二维码。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轻松付钱,这使欧和平的门店又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

历史浮沉70载,人们经历了从供销社“凭票购物”到超市购物,再到网络“淘宝”的消费经历。供销社的地位变了,经营模式也变了,在供求关系的转变中,也从侧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无到有、物质更加丰富、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发展历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