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战火生死考验、获受援国总统赞誉……来看河池医生的援非故事
新河池客户端 2019-06-14 21:41:44

原文标题:“一带一路”的河池“健康使者”

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非洲岛国科摩罗联盟,她历经武装冲突的生死考验、持续数月的地震,仍坚守在手术台前,救治病人;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世界最炎热国家之一的尼日尔共和国,他忍受着40℃高温,一天最多要做5台手术,受邀做客总统府,被尼日尔总统赞誉为“一带一路”的“健康使者”。

他们就是中国第12批援科摩罗医疗队、中国第20批援尼日尔医疗队中的河池医生——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韦丽华、骨科副主任医师韦善华。

近日,他们圆满完成援非任务载誉归国,一段段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传开。

不惧生命危险,用医者仁心诠释大爱无疆

“科摩罗联盟昂儒昂岛发生反对派武装分子与政府军冲突,造成数人死伤,安全形势趋紧。外交部和中国驻科摩罗使馆提醒中国公民近期暂勿前往科摩罗昂儒昂岛。”这是去年10月,中国驻科摩罗使馆发布的安全提醒。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轻的河池女医生韦丽华,当时正在昂儒昂岛洪波医院执行援非任务。

“医院正好位于枪战区。”韦丽华说,冲突爆发的第一天,医院各诊室就大门紧闭,院长楼也人去楼空。空荡荡的医院里,只剩下她和另外1名中国医生以及两名当地助手。

很快,受伤的平民、警察和持枪武装人员陆续进入医院。在清晰可闻的机枪声中,韦丽华和中国队友克服恐惧和压力,冒着生命危险,全身心投入抢救工作。

韦丽华给当地妇女进行义诊。

为了让中国医疗队尽快脱险,中国驻科摩罗大使和广西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在中国驻科摩罗使馆的大力斡旋和全力协助下,韦丽华和中国队友在坚守医院3天后,撤离到了安全地带。10天后,局势趋于平稳,在韦丽华的主动要求下,她又回到医院继续工作。

战乱,只是韦丽华援非期间,众多艰难考验中的一个。

去年5月10日凌晨,科摩罗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余震多达数百次。几天后,当地又发生了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强的5.8级地震。随后,地震又持续了数月。

“地震时,房子摇摇晃晃,发出‘哐啷哐啷’声。”韦丽华说,一开始她也害怕,不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

韦丽华和非洲小朋友在一起。

让她逐渐习惯的,还有难以想象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医院非常简陋,遍地都是苍蝇的尸体;诊疗器具老旧,很多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停水停电更是家常便饭,有时手术到一半突然停电,只能打着手电筒继续把手术做完;医疗队驻地宿舍的铁片屋顶,下雨时“噼里啪啦”声震耳欲聋,老鼠跑过时不仅声音大作,还会往屋里掉落老鼠屎……

韦丽华虽然是中国第12批援科摩罗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医生,但她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强。

科摩罗人大多讲法语。过去从未接触过法语的韦丽华,援非前经过2个月的语言培训,来到科摩罗后仅用1个月,就能熟练地跟当地人进行交流。

一天上午,韦丽华经过一间病房时,发现一名待产孕妇已经出现休克症状,立即上前询问。当地医生表示,该孕妇是贫血,需要先输血,下午再进行手术。韦丽华查看后当即表示,病人是胎盘早剥,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当地医生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立即配合韦丽华进行手术,这才把奄奄一息的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韦丽华与就诊的非洲妇女。

在科摩罗的440天里,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例子,韦丽华自己都记不清了。“每天要接诊近20名病人,一天连续做几台手术也是常事。”韦丽华说,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太差,有时抢救病人到一半,呼吸机突然“罢工”,只能使用手动呼吸器;由于太贫穷,当地很多病人在命悬一线时都无钱输血,她就自掏腰包,为病人购买救命血浆。

除了工作,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科摩罗是岛国,生活用品和食品基本都依赖外运,物资十分匮乏。为了吃上新鲜蔬菜,她从国内带去了芥菜、韭菜、丝瓜的种子,在驻地附近开辟小菜园,同时学着炒菜做饭,还与当地居民一起分享她烹饪的中国菜肴。

“想不到,去一趟非洲,让我学会了种菜、做饭。”韦丽华笑着说。

不辱光荣使命,用精湛医术赢得总统赞誉

2017年12月,当韦善华通过层层筛选,正式接到入选援非医疗队的通知时,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儿子未满1岁。孩子需要寸步不离的照顾,妻子又是一名护士,工作也非常忙,怎么办?

“援非,这是全家人的光荣!你放心,孩子有我们照顾。”韦善华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把这一消息告诉家人后,孩子的外公外婆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没了后顾之忧,2018年1月,韦善华踏上飞往尼日尔的飞机,开始385天的援非之行。

尼日尔全国大部分地区属撒哈拉沙漠,年平均气温30℃,四五月份的白天气温可达50℃。当地自然条件恶劣,过去很多援非医疗队队员感染过伤寒、疟疾。

“这里的冬天,比河池的夏天还要热。”在尼日尔首都一下飞机,韦善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迎面而来的不仅有滚滚热浪,还有沙尘。

尼日尔首都街头的烧烤。

“虽然很热,当地人却很爱吃烧烤。”初到异国的韦善华和队友们发现,这里集市上售卖的食品,大都是烤肉串、烤动物内脏。然而,当大家迫不及待地大口品尝时,这才发现,东西虽然味道不错,但每口咬下去,都能咬到沙沙作响的沙子。

中国医疗队的驻地,位于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市区北部的尼日尔综合医院。在这里,韦善华很快便投入工作。第一台手术,是给一位因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无法正常行走的近80岁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来到手术室,摆在韦善华面前的,只有几把早已淘汰的手术器械。就连给患者安装的股骨假体,整个医院也只有一个。本来在中国国内看似简单的手术,在这里却因缺乏齐备的器械,变得困难重重,甚至险象环生。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韦善华沉着应对,依靠多年累积的丰富临床经验,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出色地完成了手术。第二天,这位非洲老人就能下床行走,还高兴地给韦善华竖起大拇指。

患者手术后给韦善华竖起大拇指。

尼日尔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即便是首都,也会经常停水停电。“睡着后,空调没电不制冷,我就会被热醒。”韦善华说,有时候手术到一半停电了,就得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坚持完成手术,碰到情况危急的病患,一天最多要承担5台手术,手术服不知道被汗水湿透多少遍。

韦善华和队友们除了在医院坐诊、手术,还要“传帮带”当地医生,并外出为贫民义诊。中国医疗队队员们高超的医术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尼日尔人民的认同和尊重。尼日尔总统还特别邀请韦善华和队友们到总统府做客,赞誉中国医疗队是“一带一路”的“健康使者”。

援非切身感受,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骄傲

一天夜晚,韦善华突然接到紧急手术通知。当他赶到手术室,躺在床上的是一名哇哇啼哭,不满1岁的男婴。

“邻国发生内战,孩子被子弹射穿右腿,被逃难的家人送到我们医院。”听了翻译的话,韦善华立即为孩子手术,很遗憾,由于右大腿的骨头已经完全损毁丢失,唯一的办法只有截肢。

战乱中失去右腿的婴儿。

手术室内,孩子经过麻醉,哭声渐停,安静地进入梦乡。手术室外,孩子的母亲和家人伤心欲绝地哭成一团。“这让我想到我的孩子。”韦善华说,祖国安定团结的可贵,在那一刻,自己不仅感受得真真切切,而且尤为强烈。

同样感受强烈的,还有在中国驻科摩罗使馆协助下,摆脱战火,顺利撤离到安全地带的韦丽华。她激动地说:“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我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骄傲。”

如今,援非归来的韦丽华和韦善华,都已回到各自岗位,他们表示:“援非经历,终身受益。如果祖国需要,我还会去。”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权 晟 通讯员 陆 冰;编辑:林郁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