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深度贫困山区的“生态扶贫经”
新河池客户端 2019-04-16 23:41:23

定期巡山,防范火灾和病虫害,牢牢守卫家门口的“绿色银行”……自从当上“生态护林员”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乐村的覃木刚,日常中多了一份责任,生活中多了一份收入。

覃木刚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人需要照顾,孩子上学需要学费,生活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2018年,覃木刚成为生态护林员,全家的生活开始改善。“每个月833元准时打到卡上,一年能有1万元,小孩读书的费用有着落了。”覃木刚说,他还种植了油茶,美好生活越来越近。

在河池,像覃木刚这样的护林员还有8000多名,许多人甚至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能当上护林员,喜悦中饱含责任——群众得实惠,生态得保护,在满眼皆绿的大山中,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河池,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铜鼓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以山清水秀、民族风情、资源禀赋以及长寿文化而闻名。

然而,另一个事实也如千斤压肩:河池地处深度贫困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3个主战场之一,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全市11个县(区)有7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3个是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含“天窗县”)。截至“十二五”末,仍有69.1万贫困人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河池人民以“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的精神开展扶贫工作,成绩令人瞩目。党中央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后,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河池430万干部群众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从中找到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可行路径——河池脱贫攻坚,必须既要治理生态,又要发展经济。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地少,是河池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却也让河池有了良好的林业资源基础,林业扶贫有更大更广的潜力可挖。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河池如何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以核桃为载体,大力发展珍珠李、黄腊李等名特水果,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扶贫、产业扶贫之路。

6年多时间过去了,凤山县凤城镇弄者村核桃种植户每年9月都要忙着采收核桃,核桃树上传来清脆的竹竿敲打核桃的声音,也敲出了群众满心的喜悦。

核桃林下核桃鸡,特色养殖更让当地群众多了一条增收渠道。如今,河池“核效应”正逐渐成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大石山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生态护林员是生态扶贫的重要创举。”自2016年国家启动生态护林员项目以来,河池严格落实生态护林员惠民政策,生态护林员已成为河池脱贫攻坚战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6年至2018年,河池落实生态护林员专项资金从4830万元增加到5756万元,选聘续聘人数增加到8845名,户均增收7500元以上,带动3.84万人实现脱贫。

2017年3月,河池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决定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有品牌、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潜力、有群众参与基础的扶贫主导产业。

两年来,“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围绕山水做文章,带动26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不仅让群众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更染绿了河池的千山万弄。

2018年,河池全年完成造林39.7万亩,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26766.47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助9143.04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05%。

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河池各县(区)又根据各自实际,融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让“一朵花、一个果”衍生出更长的产业链,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据统计,2018年,河池新建各级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183个、建成131个;新建“产业富民”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4个,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39家,有效带动1025.53万亩面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5.33亿元。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黄开均 龙招江 韦玉厦;编辑:罗艳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