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寺村:致富增收有产业 群众脱贫不返贫
今日顺庆 2019-04-11 17:51:51

今日顺庆 谷芳

“老吕,你挖一株丹参看看我们村的宝贝长得怎么样了?”

“袁书记,你看,今年的丹参长得好哦,肯定能买个好价钱,套种的姜黄个头也大……”

4月10日上午,在顺庆区永丰镇临江寺村脱贫奔康产业园,驻村帮扶组成员正和乡亲们一起给中药材做春季管护。

近年来,该村驻村帮扶干部与村支“两委”千方百计抓脱贫,吃在村上,住在村上,和老百姓“一块过”“一块干”。去年,临江寺村整村脱贫,村道路、社道路、入户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川北民楼熠熠生辉;丹参、黄蜀葵、姜黄等中药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不脱帮扶,驻村帮扶干部仍然奋斗在一线。通过‘回头看’,根据已脱贫村民的实际情况实施后续帮扶,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临江寺村驻村第一书记袁龙说。

曾经雨天一身泥   如今道路四通八达

“2016年刚来到这里时,我还认为,全村仅有7户贫困户24人需要脱贫,扶贫难度小。没想到整个村的通村路、社道路、入户路都不畅通。一遇到雨天,外面的车开不进来,村里的产品运不出去,想要致富不容易啊。”袁龙说,要想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斩断穷根,修路是头等大事。在摸清村里道路分布情况和村民的意愿后,驻村帮扶干部与村“两委”立即组织召开会议,将设计修路方案、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畅通道路等事宜提上日程。

“袁书记,你们这是要上哪里哦?”“快点上车,我们正要去你家看看你还缺啥。”在村道路一个转弯处,头发花白但依然健步如飞的吕思荣正背着背篼从芦溪镇赶场回来,听到驻村帮扶干部要去他家,他瞬间笑容满面、乐开了花。

一走进吕思荣的家,几袋玉米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堂屋一角,一副“礼貌谦让邻里隔壁,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对联跃然眼前。“驻村帮扶干部与帮扶单位经常来看望我们这些老年人,还给我送来了扶贫床、致富鸡、电视机、棉被……”一提起自家的变化,79岁的吕思荣滔滔不绝。

吕思荣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他住进了50多平方米的新家,最让他高兴的是,去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以前下雨天出个门,即使穿了高帮水鞋,路上的污泥仍然溅得满身都是,脏兮兮的。现在路通到家门口,水鞋都堆在杂物室生满了灰。”吕思荣一脸幸福的说道。

吕思荣的出行变化只是临江寺村道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该村路网更加畅通、便捷,蜿蜒的水泥路就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连通各家各户,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近三年来,村里组织修建道路11公里。”袁龙介绍,在基础设施方面,该村完成C、D级危房改造18户,整治农渠1000米,整治山坪塘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富民产业促增收   稳定脱贫后劲足

在临江寺村处处是一片繁忙的致富景象,贫困户吕恒文正在家里喂鸡、鸭,妻子赵群华则背着背篼在地里割猪草。“袁书记他们来啦,快点回来……”一看到驻村帮扶干部走进了自家的院坝,吕恒文立即打电话让妻子回家。

赵群华介绍,因为丈夫腿有残疾,一家人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驻村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立即牵线搭桥,联系帮扶单位送去了3000元购买母猪,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现在圈里有50来头小猪仔和大肥猪。我们还养了40只鸡、60只鸭,年收入8万余元……”赵群华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春暖大地、万物勃发。时下,正是丹参生长的好时节。站在远处向临江寺脱贫奔康产业园眺望,一株株枝繁叶茂的丹参映入眼帘。“乡亲们,药行里的草要浅锄,药苗周围要用手拔,避免伤到草药根部。”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几位村民头戴草帽,正在给药苗除草,驻村帮扶干部一边给村民作技术指导,一边查看中药材的长势。

“袁书记,你看,今年的丹参长得格外好,套种的姜黄个头也大,大伙儿的收入又将增加……”看到村民干得带劲,袁龙不由得会心一笑。他介绍,临江寺村位于永丰镇南面,全村行政区划面积1.16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土地分散。只有因地制宜,利用荒芜土地,带动全村发展中药材等产业致富增收。

正在除草的郭明亮因患有哮喘,妻子又患有高血压,使得一家人陷入贫境。“在园区务工一天可收入80元,加上产业园年终分红与低保,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郭明亮乐呵呵地说道。

在临江寺村干部看来,脱贫不返贫贵在户户有致富门路,该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着力引导贫困户调优农业结构,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庭院经济,尤其是畜禽养殖。“以前,临江寺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一穷二白。我们一手抓‘短、平、快’产业,大力培育中药产业等集体经济,鼓励村民养殖鸡、鸭、羊等畜禽,迅速增收;一手抓‘长效机制’,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利用农民夜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实现扶贫外部关爱与激发内生动力双驱动,为贫困群众长效脱贫保驾护航。”袁龙说道。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

 “老乡,最近身体怎么样?”“谢谢你们的关心,输了几天液基本上好转了……”在贫困户蒋业双家中,驻村帮扶干部与他拉家常、嘘寒问暖。

蒋业双告诉记者,他的右腿膝盖处长有一颗良性肿瘤,行走不便,更别提下地干活。“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要不是驻村帮扶干部对我们进行帮扶,我们的日子还不知道咋过?”蒋业双感动得泪光闪烁,农忙时节,自己不能去插秧打谷,全靠邻里团结互助,主动施以援手。其中,唐远红就是他家的恩人,团结邻里、乐于助人。

“我们村里年轻人少,不管哪家有事,只要一个电话,不管白天黑夜,都会去搭把手。”唐远红笑着说, 过去大家团结互助、互敬互爱的意识薄弱,邻里之间经常因为田边地角的一些小事而争吵,甚至破口大骂。如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党建书籍与乡风文明主题文化专栏相映成趣,在文明之风的浸润下,大家不仅日子蒸蒸日上,邻里之间也团结和睦了,干部群众更是心连着心。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如果说道路畅通、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面’子,讲孝道、敬父母、讲团结、睦邻里则是乡村振兴的‘里’子。” 袁龙表示,有些村民因邻居家的鸡鸭等家禽损坏了自家菜园的蔬菜、田地里的油菜苗、玉米苗而大吵大骂……为了化解这些邻里矛盾,抓好民事代办工作,争创“四好村”,村里组建了“和事佬”委员会,搭建起了干部群众沟通、协调的桥梁。

袁龙介绍,在后续帮扶中,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将充分利用“党建+文化”模式,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依托农民夜校,文明新风宣传栏、宣传标语,村级广播等“文明乡风平台”广泛宣讲宣传;通过开展评比“优秀党员”、“团结和睦之星”、“自立自强之星”、“好婆婆”、“好媳妇”等一系列活动,推选出先进人物与典型家庭,让村民学有榜样,让文明乡风成为长效脱贫的助推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