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脱贫故事,带你看大化山区群众如何在石头缝里脱贫
新河池客户端 2019-03-19 21:28:20

导读:大化瑶族自治县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在千山万弄中建起300多个扶贫车间,探索出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的“联建联养联种”精准脱贫模式,在石头缝里打造产业扶贫“新样板”,并被写入广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区推广。

大化瑶族自治县拥有世所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千奇百怪的石头遍布千山万弄,其中“大化彩玉石”最具代表性,曾作为世界“极品观赏石”,代表广西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享誉中外。

然而,多石少土的逶迤群山,也让大化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成为深度贫困地区。

进入新时代,为了不让一个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掉队,大化县党委、政府立足县情民意,创造性地探索创建了“党旗引领·联建联养”产业扶贫新模式,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扶技结合起来,在石山弄中建起300多个“联建联养联种”扶贫车间,在石头缝里打造出“乡村组织联引、多户合作联建、共管轮值联养、效益分配联享”产业扶贫“新样板”,并被写入广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区进行推广。

扶贫闯新路,脱贫有门路。为了在石头缝里圆致富梦,大化的贫困山区群众有着哪些不一般的故事?

轮值养牛 收入更“牛”

3月6日一大早,大化县雅龙乡温和村弄仍屯建档立卡贫困户蓝飞就背起竹篓,出了家门。

一路上,黑压压的石头山、石头田,曾让祖祖辈辈望不到尽头,看不到盼头。如今,岁月不再蹉跎,蓝飞望着石头旮旯里的牧草,想着一头头逐渐长大的牛犊,不由加快了步伐,恨不得一眨眼就到牛栏前。

蓝飞心里记挂的牛栏,是屯里的“联建联养”扶贫车间,目前共存栏牛犊50头,由村民联合轮值饲养。

“过去一家能养一头牛就很了不起,现在要养这么多牛,想都不敢想。”蓝飞说,以前养牛主要用来耕地、拉车,一头牛能顶几个劳动力,一些村民缺少饲养技术,导致自家的牛吃饲料后胀气而死,损失惨重。

土地少、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成为脱贫路上需要迈过的一道道坎。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政策,为石头缝里渴望脱贫致富的村民带来了转机。

2018年,在上级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帮扶下,雅龙乡党委、温和村党支部与富雅牧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建设“联建联养”养牛扶贫车间。

土地少就“粮改饲”,改种全株玉米和牧草,不仅可以喂牛,1亩土地的年收益还从原来的700元提高到1750元;缺少资金和技术,就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多方筹资、多方支持,共同分红、共同受益;缺劳力,就以“1个固定管理员+每日每户农户出1人”的方式,轮流喂养牛犊。

“我没钱,用奖补资金抵销,也入股了。”村民蓝飞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股民。他只要按照值日表,每月到扶贫车间喂牛1天至2天,就能参加分红。其余时间,可以一边在家安心照看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一边打零工创收。

“不能参加轮值的贫困户也能入股。”扶贫车间管理员蓝锋举例说,在外务工的贫困户韦爱英,通过付工钱委托代养,也可以参加分红。这50头牛犊预计在今年中秋节前后出栏,由富雅公司按协议保价回收,入股的每户农户可领到分红8000多元。

“过去不敢想的事,成真了;过去不敢做的事,做成了。”温和村党支部书记陆瑞年深有感触地说,“联建联养”采取统一进种、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喂养、统一销售的模式,让长期以来制约产业扶贫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群众脱贫增收的路子越来越清晰。

为战贫困 与蛇共“舞” 

位于雅龙乡红日村的一处废弃采石场,从2018年开始,陆续建起一间间并排整齐的小房子。这里表面上看去平淡无奇,走进其中却别有洞天。

“这是雅龙乡红日养蛇扶贫车间,每间屋子都是蛇窝。”村民韦吉德带领记者走进其中一间昏暗狭小的蛇房,他掀开地上的绒布,木质“蛇床”便露出真容。只见上百条又长又粗的水律蛇蠕动盘曲,树头吐芯,还发出嘶嘶声,让人不寒而栗。

走出蛇房,韦吉德手背上出现了一个刚刚被蛇咬过的带血伤口。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然而,韦吉德在谈笑间却对此不以为然。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广东一家电线厂务工的韦吉德回乡创业。经过专业培训,从过去手抓电线,到如今手抓大蛇,勇气和胆识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成为当地群众不畏艰险、迫切渴望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目前,村里有19户像韦吉德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扶贫车间的联建联养。”雅龙金蛇窝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敏基介绍,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贫困户通过外出考察培训,拿到养蛇的相关资质证件。同时,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在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方面,确保贫困户参与“联建联养”没有后顾之忧。

“蛇的全身都是宝,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市场供不应求。”韦敏基说,经过半年多建设,扶贫车间已有蛇房、产业水柜、养蛙池、养蛇技术培训室等齐备设施。其中,48间蛇房和冷冻库承包给公司,收取租金为村集体经济创收。其余80间作为联养蛇房,免费给贫困户联合养殖,每间蛇房的年纯利润达1.5万元。1户4口人的贫困户只需1间蛇房或参与联养150条蛇,就能脱贫摘帽,持续增收。

柑中“黑马” 成为“网红”

近年来,柑橘市场变幻莫测。然而,大化县都阳镇忠武村东皇岭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建联种”的“东皇岭沃柑”,却以其坚挺的价格成为“一匹黑马”,热销柑橘市场和电商平台。

其中奥秘何在?

来到忠武村海拔300多米的东皇岭,放眼望去,200多亩沃柑树依山种植,层叠而上,金黄色的沃柑点缀其间,颇为壮观。

登岭前,还是风和日丽。行至半山腰,山头突然乌云密布,下起瓢泼大雨。“独特的山势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东皇岭沃柑超高的颜值与惊艳的口感。”都阳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刘兴瑛毫不吝啬地夸赞道。

“除了天生丽质,东皇岭沃柑能够畅销市场还有两大法宝——品质、品牌。”刘兴瑛就此讲了两个故事。

2019年1月,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广西第三届柑橘大会上,一名浙江客商品尝参展的东皇岭沃柑,现场给出每公斤11元的收购价,有多少收多少,条件只有一个:沃柑收购后,只能打收购商的品牌,不能打“东皇岭”的牌子。

这个收购价远高于市场批发价,极具诱惑力。然而,合作社社员现场也给出一个条件:价格可以再优惠,但必须打“东皇岭”的牌子,打其他品牌,不卖。

山区果农能有如此强烈的品牌意识,让这位浙江客商惊叹不已。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东皇岭沃柑”的果相、品质受到国内外客商亲睐,被评为特优果品。

品牌打响后,合作社社员的底气也更足了。一次,得知有位广东老板来大化考察,社员便自掏腰包,提着1箱“东皇岭沃柑”毛遂自荐。这位老板品尝后,当即拍板,一口气订购90箱“东皇岭沃柑”。这个“以一换九十”的故事,成了当地柑橘行业的美谈。

目前,已有163户村民通过现金、土地、林木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其中贫困户106户。合作社以“村级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通过“联建联种联养”种植沃柑、油茶、百香果,养殖肉牛和七百弄土鸡。其中,沃柑在2018年开始挂果,预计2020年全部进入丰产期。

“今年的每股分红是10元,明年达到50元,2021年达到100元至200元。”村民韦春苗一开始只入10股,看到自己亲手种的“东皇岭沃柑”长势良好,热销北京、上海、广东成为“网红”果品,她又多入了80股。如今,合作社1万股的股权已全部“名花有主”,看着其他村民持股上百份,韦春苗时常后悔:“股份还是买少了。”

(作者:河池日报社首席记者 权 晟 通讯员 蓝 凯 韦 哲;编辑:林郁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