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百万”花开千山万弄
新河池客户端 2019-02-12 23:37:04

临近年关,宜州区石别镇永定村纳单屯的石忠胜在田间砍掉桑树枝条、为桑树过冬做准备时,西边数百公里外的凤山县凤城镇弄者村,邵先强也忙着给后山核桃林下的鸡苗投料。此时,往南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群山里,保安乡上镇村的黄吉恩正在给第二批“贷”来的牛犊喂冬储草料,往北的天峨县山地里,三堡乡纳关村的莫显超则在自己“三特”果园里护理果树……

时间进入2019年,持续了近1个月的阴雨天气平添了些许寒意,可在河池的千山万弄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却给农民群众带来了融融暖意——得益于“十大百万”,一个个扶贫产业让他们得以用双手实现增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坚定前行。

天峨县岜暮乡森里村的砂糖橘喜获丰收。王明福 摄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瞄准“十大百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在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山多地少的河池如何发展产业,实现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3月,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思路,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提出在全市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有品牌、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潜力、有群众参与基础的扶贫主导产业,涵盖核桃、“三特”水果、油茶、糖蔗料、桑蚕、板栗、肉牛肉羊、香猪、淡水生态养殖以及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十大产业。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发展300万亩核桃、100万亩“三特”水果、150万亩油茶、100万亩糖料蔗、100万亩桑园、100万亩板栗、150万头(只)肉牛肉羊、200万头香猪、100万亩淡水生态养殖、100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确保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不可逆转的收入来源。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市委、市政府先后编制一系列文件,并把“十大百万”产业扶贫工作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筹措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推进过程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帮扶干部沉下身子、埋头苦干,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心交心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到扶贫产业中来。

“别人能在银行贷钱,我们可以在村里贷牛。今天我卖了两头牛,纯收入9000多元!”日前,都安县保安乡上镇村黄吉恩高兴地说。2018年,上镇村354户贫困户得到了“贷牛还牛”项目扶持,黄吉恩便是其中之一。今年年初,50多户贫困户卖出第一批牛,一头牛纯收入3000元至5000元不等。目前,都安县累计发放牛犊24258头,覆盖贫困户21275户。

群众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成为推进“十大百万”产业扶贫工程最好的“助推剂”。据统计,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直接带动26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不可逆的脱贫。

因地制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因地制宜,在山水上做好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不仅仅限于都安县。

“过去种些苞谷,基本没有收入。后来政府扶持种植珍珠李,我们的收入高了好多。”在天峨县三堡乡纳关村,莫显超指着漫山遍野的果树说,“几年前,这里还都是荒坡。”

2018年珍珠李上市时节,莫显超家的珍珠李早早就被外地客商抢订一空。“20亩的龙滩珍珠李,收入30多万元。”莫显超高兴地说。

靠山吃山,成了天峨县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天峨县也成为广西第一个实现区市县乡四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的县份。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奔流而下的红水河滋养着两岸的群众,当地利用得天独厚的水面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仅北景镇,已开发利用的水面养殖面积就有26450亩,水产品畅销区内外。

东兰县则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采取“党建+基地(公司)+农户改造”模式,鼓励群众进行低产林改造,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0.9万亩,油茶产业覆盖全县贫困户约2万人,贫困户人均油茶增收1200元。

而在宜州,当地依靠种桑养蚕的传统优势,大力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物流销售各环节无缝衔接,桑蚕生产规模稳居全国县域第一,桑蚕产业成为惠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各县(区)坚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谋划产业发展,让“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在河池千山万弄间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7个市级重点高效标准示范基地,“十大百万”扶贫产业覆盖750个村84%的贫困户。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据统计,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被列为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核桃)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市;桑园总面积90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油茶总面积125万亩,建设油茶千亩高产示范基地24个,被列为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市;创建7个种牛、10个种羊繁育示范基地,2018年出栏肉牛26万头、肉羊107万只,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居全区第一;“三特”水果、糖料蔗、板栗、香猪、淡水养殖、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等产业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打造出山茶油、香猪、富硒墨米、红心香柚等特色品牌33个、富硒品牌12个、“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55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引领下,我市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全市累计创建各类示范区1122个,经营总收入17.3亿元,直接带动18.5万农户增收,新认定11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总量达25个,创建数量和认定数量排全区前列。

——全市新建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183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4个,林下经济产值57亿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加强,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耕地保护全面夯实,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完成天峨特色水果和宜州桑蚕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2.5%,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天峨、罗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

(作者:河池日报记者 黄开均 通讯员 黄鹏欢;编辑:蒙华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