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红土地上的脱贫赶考
新河池客户端 2019-02-11 23:44:39

巍巍河池,万水千山。

这里是红色故里,也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长寿市。

但多少年来,贫穷是这里更为显著的“标签”:河池7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超过广西总数20个的1/3;430个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总数的28.9%。毫无疑问,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面对不一样的“家底”,在脱贫攻坚战三年多的征途中,河池上下始终以“赶考”的姿态,筚路蓝缕,进山入林,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攻下了一座座“堡垒”,补齐产业短板和民生短板,为全市人民昂首奔小康写上一份亮丽的“答卷”。

南丹“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莫锦锐 摄

全民攻坚 用优良作风聚动力

在革命年代,河池儿女靠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炮火纷飞之中,杀出一条条“血路”。在新中国成立的丰碑里,河池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过去30年,河池人民战天斗地,以雄心壮志,征服千山万岭,同贫穷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王任光、黄柳谋等人的扶贫事迹气吞山河,河池的扶贫经验也成为全国的亮点。

进入新世纪,面对脱贫攻坚战这场世纪“终极一战”,面对河池当前最难啃的“硬骨头”,河池致胜的法宝是什么?

“别人怀朱玉,我有‘传家宝’!”在河池,这个“传家宝”就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至今,就是“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

脱贫攻坚不能搞“大写意”,而是要画“工笔画”、下“绣花”功夫,必须要发扬河池精神,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保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市委书记何辛幸、市长唐云舒多次走进全市最偏远的山村,深入贫困户,和贫困群众、基层干部、后援单位、“第一书记”促膝交谈,分析脱贫形势,查摆存在问题,共寻产业发展之路。

在脱贫攻坚中,河池绝不搞温良恭俭让。全市研究出台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和19个配套实施方案,出台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33条硬措施等具体政策措施,制定出台考核奖惩办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搞弄虚作假、数字脱贫,不允许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和慢作为。

“扫帚不到,灰尘不走。”4.58万名帮扶干部背起行囊,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他们胼手胝足,未尝宁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生命的代价;36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19个贫困村,扶助12.8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入资金物资9.6亿元。

这三年,河池上下可谓三军用命,“拼多多”,河池的贫困面不断地减少,不断地减少……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06%下降到8.19%。

谋变创新 以产业发展作保障

“碗一块,瓢一块,一顶草帽盖一块。”河池山多地少,过去发展产业,这几乎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大山隔开了外面的世界,也成了闭塞落后的象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进新时代,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常常被称为“穷山恶水”的河池,可以厚植生态产业,变劣势为优势,把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笔抹平。

二月之初,正值春节。虽然春寒料峭,但天峨县红水河畔,漫山遍野的李花已经盛开,远远望去,像雪花覆盖大地。

在下老乡当阳生态林场圭里分场,有一群可爱的“主人”,它们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听着音乐长大,在红水河畔在森林里自由地撒欢,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这些“主人”,便是当地大力发展的“跑山猪”。当很多地方还为生猪价格大跌而大伤脑筋时,这里的“跑山猪”生猪可以卖到50元一公斤,且供不应求,远销重庆、贵阳、南宁等地。

在脱贫攻坚中,下老乡根据本地林木丰茂的特点,因地制宜,在圭里村1.5万亩生态森林发展林下生态跑猪养殖,2018年初实现规模养殖,目前基地“跑山猪”存栏5000多头,成为天峨县土猪养殖的重要基地,58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非独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几年来,河池上下善于谋变,勇于创新,做好山水文章,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筹措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大力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

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各类示范区1059个,经营总收入13.6亿元,直接带动17.6万户农户增收;新建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183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372个,家庭农场发展到815家,新认定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规划引领、加大投入、示范带动、打造品牌,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让贫困群众实现不可逆的脱贫。

艰苦奋斗 在民生关切显本色

这个春节,43岁的李祖杰在罗城仫佬家园的家中过得很惬意,他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带着妻儿住上了新房,而这房子,只花了他一万多元。

自古及今,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河池,脱贫攻坚就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机遇。河池上下以最强的力度、最硬的措施,全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积弱短板,确保困难群众文卫住房全保障。

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改善住房是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搬迁4.3万户18.32万人,占广西搬迁总数的1/4,1155个屯3.82万人纳入整屯搬迁,搬迁规模广西最大、任务最重。

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瑶寨移民安置点几千栋新房,短短半年内就完工;天峨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削”平了23座山坡,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易地搬迁和生态新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市上万名干部、建筑工人放弃周末休息,昼夜施工,晴雨不停,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河池速度”。目前,全市累计有16.86万贫困人口挪了穷窝,人数为广西最多。

3年来,在经济总量不高,全市还属于“吃饭”财政的情况下,河池全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6.73亿元,整合涉农财政资金101.4亿元,用于民生各大领域,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累计建成2469公里通屯道路,实现20户以上自然屯屯屯通路;巩固提升33.7万群众饮水安全,实施危房改造1.6万户,解决2.4万户用电难问题。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行政村通宽带率100%;22.4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5.8万贫困学生得到有效资助;贫困人口参合率100%,贫困群众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8.57万户29.5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东西扶贫协作成效明显。拓展与深圳市在经贸、劳务、教育等领域的协作,深圳市落实4.3亿元帮扶我市实施教育卫生、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个,惠及贫困群众7万多人,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作者:河池日报记者 杨合 童永胜 编辑:杨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