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图中的人文五岳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寒 2019-01-12 13:17:04


《太华全图》 清 贾鉝 制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是华夏文化中最具国家法统意义的地理观念之一。五岳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之所,亦有着安定天下秩序的重要象征意义,它们被囊括进强大的人文地理传统,也和四渎(江、河、淮、济)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一起,成为中华大地空间格局中的重要坐标。因此,五岳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古典舆图的重要表现对象。

山川地理:五岳与华夏空间格局

《诗经·周颂·般》中说:“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 《郑笺》将其释为:“於乎美哉,君是周邦而巡守,其所至则登其高山而祭之,望秩於山川。小山及高岳,皆信案山川之图而次序祭之。 ” 《尔雅·释言》 :“犹,图也。 ”郑玄认为,古代帝王巡守、祭祀山川,往往按照舆图定次序名分,依次进行祭祀。根据这一说法,山川很早就成为礼仪化的地理所在,在山川图籍上有相应的体现,除祀典外,还服务于国家行政和军事等需求。

宋以后绘制的大型舆图保存至今的较多,在这些舆图中,五岳定鼎社稷、列镇四方的意义有较突出的展现。北宋《九域守令图》石碑中以山形符号标识了重要的山岳,其中名山皆以其名标识,如昆仑山、武夷山,而五岳则以“岳”标识,如西岳、东岳、中岳,名称的独特突显了五岳的尊崇地位。而在北宋《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则将五岳以方框圈出,从视觉突出其在全图中的地位。南宋志磐《佛祖统纪》中收录的《东震旦地理图》在华夏区域内仅标识了五个山川符号,即为五岳。此类大型测绘地图以符号、文字等方式凸显五岳,并将五岳相对均衡地分布在华夏九州之内,说明这些山岳已经成为政治文化符号。

时至明清,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扩展,舆图中体现的地理信息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天下寰宇图” 。但是不管区域如何拓展,五岳仍然是华夏大地上不可或缺的地标。然而,在这一时期传教士所绘制的大型舆图中,则往往根据具体的地理情况标识区域内的大型山脉,而对五岳不那么重视。

图存万象:五岳专图中的名山图景

除了在大型疆域图中被重点标识之外,历朝历代还产生了众多五岳或岳庙专图,它们有些是方志中的插图,有的是单幅或单册舆图。这些舆图往往采用山水画法,在展现地理信息的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以华山为例,目前所见较早的华山舆图为国家图书馆藏拓本《太华山全图》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陕西华阴县知县王九畴立石,图幅纵79厘米,横172厘米。此图采用山水画法,先绘出山体和山形,再在其上标识若干具体地名,图幅精美壮阔,画面疏朗有致,全图以南峰、西峰、东峰为视觉中心,三峰并峙,高耸入云,形成画面最高点,又有群山环绕,呈拱卫之势,更显高峻之态,符合《水经注》 “远而望之若华状”的描述。由于图幅较宽,绘制者将环绕三峰的群山予以横向展开,在绵延的山石之中,间有房屋、草木点缀,又有水流、小径穿插其间,显得主次分明、生动有趣。

而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三秦观察使贾鉝所制《太华全图》中,这种凸显三峰的图绘模式得到了延续,此图气势阔大,夸张地展现了三峰“削成万仞,秀出云汉”的气魄,三峰之下有云气环绕,又有诸峰起伏,层峦拱卫,富有层次感,在以大笔触勾勒山体的同时,图中还细腻地描绘了山中的树、石、瀑布、建筑等,全图采用斧劈、批麻多种皴法,巧妙结合阴刻与阳刻,显得生动高远,疏密有致,充分展示了华山山势陡峭、峭壁千仞的特点,令人望之则生敬畏之感。其气势之壮伟、手笔之阔大,堪称历来华山图中的珍品。此碑目前存于西安碑林。

与华山舆图往往以东、西、南三峰为视觉中心,重点展示高峻不同,南岳衡山图多以横轴方式展现,以体现其群峰绵延、风光秀美的特点。例如国家图书馆藏彩绘本《南岳全图》 ,图为长卷,纵32厘米,展开横轴长度为211厘米。此图采用山水画法,沿湘江水道徐徐展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长沙省城、衡州府、湘潭县、衡山县等城池,以及沿途的南岳诸峰、庙宇、古塔,群山与江水相互辉映,展现了南岳之秀美。值得注意的是,图中既对南岳沿途的各处城池进行了重点表现,又对南岳庙进行了突出描绘,说明作者非常重视南岳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

国家图书馆还藏有另一幅《古南岳图》 ,此图为单色拓本,纵32厘米,横603厘米,以图轴形式详细描绘了南岳七十二峰及其周围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就各处景点注有专门的史迹说明。 《古南岳图》前附有《南方七星玉衡图》及禹碑释文。其中《南方七星玉衡图》展示了衡山在天上星宿分野中对应轸星,体现了传统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禹王碑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据传与大禹治水时来此祈祷有关。它们出现在图卷的起始处,从天文和历史两个方面,彰显了衡山的独特地位。 《古南岳图》全图风格接近简笔漫画,线条相对朴拙,虽然笔触简单,却描绘到位,传达出生动意蕴。图幅结合阴刻与阳刻,水面往往为阴刻,而山体以阳刻为主,虽是黑白拓本,却展现出青山绿水的奇特美感。图幅细节丰富,水中有小舟点缀,道路上也有行人三三两两,姿态各异,历历可见。由于卷轴长达六米多,图幅内容也非常丰富,是一幅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传统舆图作品。

五岳真形:道教与五岳图像

上文谈到的五岳舆图大多采用山水画法,在实景描绘中传达出较强的艺术美感。而除了这些较为具象的五岳舆图之外,中国古代还产生了一类特殊的、抽象的五岳图像,这就是道教的“五岳真形图” 。

五岳真形图为道教符箓,相传此图传自太上老君,为道士进山修道的护身符。按照《抱朴子》的说法,修道之士进山携带《五岳真形图》 ,则能躲避山中的鬼魅精灵、虫虎妖怪、各类毒物。此图以五个奇特的符号代表五岳,右上为东岳泰山,左上为北岳恒山,右下为南岳衡山,左下为西岳华山,中央为中岳嵩山,每个符号都配有一段相应的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各山的行政归属、相关神明、主管事项、事迹传说等。

与实景描绘的五岳图像不同,这五个符号弯曲盘绕,形状奇特,关于它们的含义有诸多猜测,有学者认为它们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而来,也有认为是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土神而来,亦有论者认为其是文字的变形,例如清李榕《华岳志》认为“今观其图,殊类古篆,意必有所本” 。此书中还引《灵宝西岳古本真形图》东方朔序文谈道:“ 《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崿,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 ”论者认为,五岳真形图是结合了山水之形象与书法之灵动而来,其笔意回转参差,正符合传统书法起承转合之韵味。这一说法颇有意趣。

《五岳真形图》是道教信仰和五岳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非常神秘,历来稗官野史中说法纷纭,有人认为此图与西王母、汉武帝有关。宋张君房所编《云笈七签》云:“黄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岳孤特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储君,命潜山为衡岳之副以成之,时参政事,以辅佐之。帝乃造山躬写形象,以为五岳真形之图。 ”则认为五岳真形图像出自黄帝之手。

五岳真形图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一类标有众多地名注记的图像模式,这些文字信息包括道路、水系、地名等等,此系列图像也被称为“五岳真形图” ,关于这类五岳真形图,现代学者从地图学角度提出了一些猜测。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在将《东岳真形图》和泰山等高线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 《五岳真形图》中已经蕴含了现代地图测绘思想。这一观点经李约瑟继申其说后,备受关注。关于这一说法,现代学界仍有争议,由于《五岳真形图》的神秘属性,关于它的讨论和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之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