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电影市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覃皓珺 2019-01-10 20:07:33


近期,关于中国影视行业的讨论未曾断绝。从多项行业规章的轮番颁布带来的行业震荡,到连续数月影视作品开机率、上线率剧减形成的无形压力,再到新一季度市场票房呈现的断崖式下跌……曾经一度引领中国电影行业创造票房奇迹、几度乘风破浪的国产大片,究竟发生了什么?

资本加成失效  创作体系滞后 

事实上,中国电影积极正向发展的大方向从未迷失,但从商业角度考量却存在诸多问题。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统计,今年10月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6 . 45亿元,较去年同期51 . 53亿元票房而言下降显著。但纵观本年度前十个月全国525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2017年559 . 1亿元的总票房可谓毫无压力。看似同比有所增长的总票房背后,若考虑具体到影片来观察便不难发现问题。目前排名本年度票房前三的《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相加总额便已达百亿元之巨,而10月票房冠军《无双》的市场成绩仅为12 . 73亿元,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影》同期上映仅收获6亿元票房。类似的情况发生在2017年,当年票房总冠军《战狼2》独占56亿元票房高峰,远超第二名影片票房一倍有余,而许多备受期待的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影片却表现平平,甚至面临亏损。这种票房比例失衡背后,隐藏着关于资本与作品间势力的微妙变化。

以上名列前茅的年度票房大作,虽不一定有天文数字的投资和铺天盖地的宣传,却无一例外是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现象级佳作。而某些倚仗明星阵仗而忽视故事内容、一味期待着靠挤占黄金档期、迷信宣传效果的“中国大片”,近年来几乎无一例外地票房大幅缩水。电影的内容标尺,逐渐成为主导市场风向的良性航标,也代表着资本对影片的加成逐渐失效。部分“中国大片”的失败,揭露了许多电影项目被当作“金融理财产品”,接纳不匹配于制作阵容和需求的高昂投资,以为出品方牟利为第一诉求保障。

院线红利退潮  网络媒介崛起

所谓的“行业凛冬”在世界范围内早有先兆,最早表现于实体院线和多元媒介的实体层面的兴衰。诸如北美、欧洲等老牌电影重镇的票房早已没有往日的辉煌。如今,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我国,而网络院线、网络电影等新兴产品却带来了更大的变数,这些都对“中国大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大片”需要庞大的院线提供前线支持。截至目前,我国各级电影院数量历经连续多年的巨幅增长已破万家,覆盖着中国广袤疆域超过5 . 4万块银幕,毫无疑问成为本轮“行业凛冬”反应最敏感、反馈最显著的“参照系”。据统计,截至本年度10月,接近300家影院或停业改造、或待价转让,近五分之一影院票房业绩持续低迷。事实上,电影院的建设和维护,并非依赖于简单换算的票房收益,其发展和成长情况往往与相关联的地产项目和增值服务收益关系紧密。大量外围资源依托电影行业的红利盘踞、滋生,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观影需求的刺激下,造成影院实体连续多年的狂野发展。几年前,也许观众进入电影院还会为追求大片的视觉刺激而多掏腰包,但当行业的工业化匹配度、项目把控力与观众趣味性脱节,一切都不再那么容易。

而网络院线、网络电影和网络剧,以及诸多网上付费的影视服务行业,毫无疑问分流了当下观众有限的娱乐时间内的分配选择权。2017年,全网网络电影数量已突破1892部,市场规模达20亿元,2018年前4个月票房分账“千万级”的作品已达12部。在院线实体萎靡、院线红利退潮的当下,在历经行业严查和制作提升的网络院线和网络电影领域,资本似乎发现了一片逐渐广阔而稳定的“新蓝海” 。院线大片与网络影视之间若加以良性引导形成竞争激励,或将成为一道好风光。

回归内容为王  尊重核心规律

时至今日,回归“内容为王”绝不再是一句口号,敬畏艺术、尊重观众本就是创作不变的准则。客观上,国产电影大片确实一度推动了影视行业产业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但国内出品方、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甚至形成了各自势力,彼此博弈和内耗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市场对资本和创作的“严酷”考验下,拥有众多影讯获取渠道和影评评价出入口的当今观众们,对于“中国大片”的期待和反馈状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客观和成熟。对于中国电影,观众们倾注的已不仅仅是娱乐需求,更融入了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诸多诉求。投资巨大、阵容豪华却卷入金融纠纷、无缘国内院线的“准大片” 《大轰炸》,一度引发了普通观众对影视品质和资本市场的热评,其中夹杂着普通百姓对文化现状与经济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轰炸》带来的行业震动并非孤例,当今的电影市场中,正历经着一场对粗制滥造的“大轰炸”和不良资本的“大洗牌”。逐渐完善制作体系的影视公司和创作品质优秀、制作能力突出的中小型电影团队,获得了突出重围的机会。而资本回归理性的时代,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等细分类型领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并倒逼资本良性流动。票房的一时成败、影片的某类得失,从不是行业兴衰的绝对标尺。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而言,考验中若能把握机遇、理性看待、客观反思,将成为新的发展契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