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猎猎砥砺行 ——石楼县全面实行“党支部+”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双赢”纪实
吕梁日报 2019-01-07 08:51:42

图为石楼县金鸡产业园区。王永平 摄


事者,先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去年以来,石楼县在攻坚深度贫困的硬仗中,将这一古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一切扶贫工作到支部”的提出,到全面实行“党支部+”工作机制,石楼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于探索中勇于创新,脱贫工作亮点频闪,干部群众激情高昂。可以说,2018年是全县党员干部最有成就感的一年,是贫困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年。

“党支部+”启动脱贫新引擎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群众,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脱贫,就必须把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如是说。

瞄准强班子建队伍夯阵地的目标,县级30余名党员领导联系指导119个农村党组织全覆盖;4000余名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党组织关系转到村党支部,与村党支部书记一体考核,形成“责任共同体”;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六个一”规范化建设,现任农村“两委”主干的岗位报酬持续增加,农村党建缺人、缺钱、缺场地、缺设施的问题全面得到解决。

村里抓什么?做什么?都向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去,凡脱贫工作,均由村党支部一竿子插到底。村党支部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会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等,细化工作计划、明确操作流程、分类分户精准施策,每户贫困户都能享受到脱贫政策叠加效益,确保政策、项目、产业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由村党支部来实施本村所有的扶贫项目,多少资金,多长周期,谁来施工,村民从以前的‘睁眼瞎’到现在的‘重见光’,从以前的事不关己到现在的积极参与,这种转变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县扶贫办主任张晓炯告诉笔者。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不说,给自己村里做事,怎么也要对得起子孙后代,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也能达到最大化。

在脱贫产业和项目的安排实施过程中,通过领办合作社等方式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统筹考虑贫困户增收、“边缘贫困户”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等因素。2018年全县整合资金4.2亿元,入库扶贫项目336个,真正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支部走,支部跟着民心走,大家奔着小康走”。

“一切扶贫工作到支部”的顶层设计,“党支部+作风锤炼”“党支部+严实管理”等责任机制、“党支部+政策落实”“党支部+任务细化”等落实机制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项目产业+贫困户”等脱贫模式的综合运用,把“农村党支部脱贫攻坚最前沿”这个关键位置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党支部+”拓展脱贫新空间

“2017年,我率先在全县带头成立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经过3次村民大会讨论,由18户贫困户和2个管理人员组成,始终坚持人人都是主人、个个参与劳动、互相监督、共同创收的宗旨,这样大家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马上就提高了,合作社成员参与工程投劳百分之百,户均劳务收入超过1.5万元。”和合乡西山村党支部书记贺计平自豪地介绍着。

2018年开始,这种“支部+合作社”的造林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组建造林合作社达到137个,形成统一的“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的运行机制。共涉及农户1.15万人,其中贫困户9800余人,仅退耕还林一项工程,人均增收3090元。同时贫困户担任护林员占比达到92.3%,5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到生态脱贫的政策叠加红利。

龙交乡田家山村贫困户郭元则在村党支部大力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的号召下,把家里25亩玉米全部改种成谷子,经过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的协调争取,与汾阳皇米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老郭地里的收入达到14000元,按照亩产600斤以上,2.35元的收购价,光谷子一项,村里每户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全村谷子收入可达100万元。

田家山村只是石楼贫困村充分依托自身优势,推动“党支部+产业+贫困户”积极发展多元产业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或种植或养殖或加工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全县共有300余个,实现了每个贫困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有技能“五有”目标;同时“党支部+”还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程领域延伸,通过“党支部+项目+贫困户”,全县90个合作社通过议标等方式,实施了20座过水桥、50处农村饮水、100公里田间路等工程,带动1000余名贫困人口在自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

“党支部+”在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杠杆”作用,“金鸡”资产收益到支部,61个贫困村集体受益,光伏扶贫资产收益到支部,65个村集体受益;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入股村级合作社,村集体盘活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合作社或企业进行分红。去年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了2万元以上,全面实现群众有收益、集体有收入。

“党支部+”激发脱贫新动力

“党支部+”不仅传导了压力,更激发了动力,“我要脱贫”成为广大贫困群众的行动自觉。

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的贫困户秦文维说:“我去年在村里打扫卫生、修田间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共得了48分,今天过来就兑换了,说实话,我们贫困户是经济贫困,但是精神上不能缺了信心和良心,这东西也是通过自己努力换来的,领的也有尊严。”

积极开展“石楼好人”“脱贫明星”评选,“村村响”无线广播所有行政村全覆盖,让好声音好故事唱响了奋力脱贫主旋律。新时代吕梁精神和红军东征精神,切实把广大党员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到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来。

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群众中选拔180余名“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累计解决纠纷80余起,有力解决干群矛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矛盾,凝聚了脱贫共识。尤其在“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中,通过“支部+四好农村路建设拆迁工作”,党支部大胆提出“以心换心、民本拆迁”和“没钱想办法,拆迁零补偿”的工作理念,项目实施以来,拆迁没有补偿过一分钱,也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过去的“要我拆迁”变为现在的“我要拆迁”。

严格执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加强监督,做到两个“一律”,即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利益分配一律公告公示。坚持严格执纪到支部,凡涉及扶贫领域的案子,从线索处置,到核查过程,再到处理结果全程公示,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厚植了脱贫基础。

脱贫攻坚战犹酣,党旗猎猎砥砺行。在石楼,一户户脱贫户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党支部周围讲述着脱贫的故事,一个个村党支部犹如向贫困宣战的坚强“战斗堡垒”,频频展示着自己别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描绘出一幅幅卓尔不群的幸福画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