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铅笔”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业承 2018-12-28 22:50:03


  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出土的“双瓣合尖竹管笔”,与钢笔原理类似

  铅笔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156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国坎伯兰郡波罗谷附近的牧羊人发现了一处石墨矿,用来给绵羊做标记,现代铅笔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于石墨笔条经常弄得双手乌黑,又屡屡折断,人们想方设法把笔芯嵌进木质笔杆,此后历经诸国改良,铅笔才逐渐定型为如今的模样。

  当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笔具已经是五花八门,但一提及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无论是汉唐,还是石墨被发现的16世纪,乃至近400年后的清末民初,虽然时间跨度长达近两千年,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此间应该是毛笔“一家独大”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妨先来谈谈书写。从本质上说,书写就是利用工具在目标材料上产生痕迹的一种活动。广义上看,无论目标材料是纸张、是金属、是石头还是清水,就算是空气,只要能够留下痕迹,都可以被认为是书写行为。从痕迹的角度切入,我们大致可以把书写工具分为三大类:一是契刻工具,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剞劂”“刀笔” ,以坚硬物质代替笔,直接在材料上挖刻出文字或图案。二是媒介工具。例如毛笔,它的毫颖自然不带颜料,单凭一支毛笔在任何材料上也写不出字来。因此无论是毛笔还是蘸笔,实际充当的是墨和纸的媒介。羽毛笔、银针笔、钢笔,乃至拖把、头发、针筒等,都属于媒介工具的范畴。三是有色工具。例如铅笔,笔的本身带有颜色(或者说就是石墨芯的颜色) ,因此可以在材料上直接书写并留下痕迹。与之类似的还有炭笔、粉笔等。如果把时间限定在古代,几类工具的具体书写形式是怎样的?从甲骨、碑碣、摩崖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刀笔刻画的痕迹。为了满足书写内容长期留存和不易磨灭之需,刀笔的使用场合相对固定。由于材料的限制和刻画的不便,刀笔显然不适合日常书写。第二类工具以毛笔为代表,从“以竹梃点漆而书”的上古蘸笔时代到春秋晚期与简牍的配合使用,再到秦代笔体结构的定型,毛笔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在工具性的层面上日臻完美,同时完成了文化性的塑成。也正因如此,一提到古人的书写场景,仿佛自然是展卷挥毫的镜头了。此外,除了毛笔,根据敦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也曾使用过利用削尖的竹片制作的硬笔。

  一般而言,与前两类书写工具相比,第三类“有色笔”省去了额外配备颜料的负担,便利性大大增强,在长期的书写活动中,便利性的书写需求不可能没有,古人对这一点应该也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

  清代孙诒让在《周礼政要》中这样描述周官开展勘测工作时的情形: “游历商民,亦皆铅笔、簧规不离怀袖。 ”东晋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中也记载:“扬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以为裨补《輶轩》所载” 。 《輶轩》即西汉扬雄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又称《方言》 ,为扬雄游历四方、实地搜访纂辑而成。唐代刘知几《史通》云:“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 ”可见,古时包括扬雄在内的一批知识采集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为了及时记录,使用的便携工具便是“铅”和“椠” 。“椠”与牍类似,是裁削树木得到的素木片,以供落笔行文。既然“椠”作为纸用来记录,那么“铅”则应当是作为笔用来书写的了。虽然上述“铅笔”的实物形制今天已难获见,但通过“怀铅”“怀袖”等词可以推测,当时所使用的“铅笔”应与日常用笔大小相仿。与汉朝同期的罗马帝国,金属铅即受到了十足的偏爱,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和日常生活,其中就有用于书写的锥形铅条。

  南朝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云:“人蓄油素,家怀铅笔。 ”扬雄《答刘歆书》云:“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 。这里扬雄所用的“油素” ,搭配的是毛笔。所以任昉将“油素”和“铅笔”并提,应属修辞之语,“铅”“素”并未搭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唐开元文臣李周翰在《昭明文选五臣注》中对“人蓄油素,家怀铅笔”作了如下注解: “油素,绢也;铅,粉笔也,所以理书也。 ”将“铅”解释成校理书籍的铅粉笔。无论用于写还是校,都肯定了铅粉笔的书写功能。同时,通过李周翰为“铅”作注这一信息,也使我们觉察到“铅粉笔”在当时或许已经较少使用的情形。由“铅书于椠”来推测,恐怕唐以来牍板被逐渐弃用。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怀铅”“铅椠”等词语逐渐作为“读书、治学及校勘书籍”的代称而使用。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云:“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 ”杨巨源《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诗云: “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 ”宋祁《自讼》诗云: “铅笔用多毛秃落,鬓髯愁罢雪纷垂。 ”清代钱大昕《严半庵墓志铭》云:“众所好兮,不若铅椠之可乐兮。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云:“然使大地大同太平之治可见,其亦不负二三子铅椠之劳也夫! ”“铅椠”已不再实指具体的书写工具和书写行为了。如今我们使用成语“怀铅握椠” “怀铅提椠” “怀铅握素”来形容勤于写作或校书,也即脱胎于此。

  唐代“焉耆明屋”系列壁画(其一),反映了当时硬笔的使用情形

  另一桩有趣的公案,就是铅笔名称的由来。在西方, 16世纪发现石墨之后,或许是受到上古时期罗马铅条书写的影响和酷肖,人们将石墨定名为plumbago(拉丁文“铅”的意思),此外,德语、爱尔兰语、阿拉伯语等单词中关于“铅笔”的称谓,直译都是“含有铅的笔” 。英语虽说用pencil这个单词来称呼“铅笔” ,但是“铅笔芯” (leadrefills)这个单词却依然含“铅” 。中国现今使用的“铅笔”一词,普遍认为是近代从日文汉字词“鉛筆”所引进的,而日文“鉛筆”又是根据江户时期从荷兰进口的铅笔(potlood, lood即“铅” )而得来,根本上还是源自于西方对石墨的误解。通过考察文献,我们得知“铅笔”的称谓至晚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并得到一定的使用,纵使近代的确从日本所引进,但“铅笔”也并非外语词,很可能是唐时“铅笔”赴日旅行,近代中国又进行了借词回收的缘故。此中就里,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