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商业保理手段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访深圳煜新商业保理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苑鲁南
金融时报 2018-09-20 09:44:15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和扶持,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商业保理公司的发展,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地方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商业保理正迸发出强劲的活力,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作为倡导以数字技术推动商业保理业务发展的业内实践者,深圳煜新商业保理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苑鲁南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以大数据、云平台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子商业汇票,创新保理服务手段,能够有效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存量,进而助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金融时报》记者:商业保理自诞生之初就与服务小微企业紧密相连,您如何看待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这一痛点问题?

苑鲁南: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有效竞争、满足社会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柱作用。

然而,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与融资贵这两大难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痛点之一。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但由于传统金融行业风险管控规则的限制,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融资依旧“杯水车薪”。对于众多中小微企业而言,贷款难与银行贷款审批严格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90%的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95%的微型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的金融资源明显不匹配。因此,当前,在贯彻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采取创新手段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时报》记者:商业保理这一工具,与银行等传统信贷方式比较,在服务中小微企业上有何独特优势?

苑鲁南:营运资金是企业运转不息的血液。以商业保理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便是为中小微企业源源不断“输血”的创新金融工具。简而言之,商业保理是贸易中卖方将销售或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公司,再由保理公司为卖方提供现金流提前用于采购、生产等,以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的难题。

与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信贷比较,以商业保理为代表的新金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商业保理是把中小企业放入一个系统里进行综合考虑,而不是只关注单个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信用,从而使得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借用其贸易上下游大企业的信用而实现融资。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融资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合格抵质押物作为融资担保,而多数中小微企业处于创建初期,或由于自身规模受限,并不能提供这些抵质押物;少数能够提供这些抵质押物的中小微企业,又因为传统金融机构放款手续繁琐、时间较长等原因,融资难度大幅提高。商业保理不刻意强调担保物,而更关注企业的经营数据、上下游供应链情况。因为与土地、房产等不动产相比,应收账款是中小企业普遍拥有、且在经营活动中循环发生的资产,这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极大的融资便利。

《金融时报》记者:随着新金融浪潮的到来,保理业务也开始逐步向线上化转移。在您看来,数字化技术能为商业保理服务小微企业提供何种助力?

苑鲁南:在供应链融资链条中,面对中小企业广泛的应收账款需求,商业汇票是保理业务的重要载体。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商业票据电子化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总体而言,应用数字化技术,为更高效、便捷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有效路径。

实际上,由于供应链主体具有多样性,活动具有异质性,如果不依托标准化、电子化、可流转、安全签章的电子票据、电子税票、电子仓单,就难以实现业务流程的顺畅管理。因此,应用云平台、云计算在虚拟电子供应链中至关重要。

煜新保理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于用创新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业务立足于围绕核心企业应付账款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为核心标的,通过管理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维度抓取中小微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进、销、存、增、减、余等动态数据,以大数据理论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交易关系和交易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快速生成企业信用评级,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授信判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煜新保理与中国平安旗下的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在2016年就合作开发了电子票据交易平台,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保理业务赋予了全新的作业流程,有效提升了供应链金融资产流转速度,并保障了商业汇票的交易安全。这一交易平台自2017年1月上线以来保持稳定运行,交易额已突破百亿元。

但在创新业务的同时,还需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从来都不是单一机构一方力量所能实现的,不仅需要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企业的主动作为和发展意志、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执行以及政府部门的协同引导,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只有多方合力,中小微企业才能借助“新金融”的东风,展翅高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