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金融科技的“创新不足”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09-17 14:01:44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的优势地位,是坚持创新的结果。但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行业也存在“伪创新”、“跛脚创新”和“沙滩创新”的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首先,应当围绕现实路径打造真正的创新;其次,应当用长远眼光布局平衡的创新;最后,应当以科技为支撑铸造牢固的创新。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的活跃度有目共睹,但“创新不足”的问题也屡被提及。日前,京东金融研究院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海锋接受《理论周刊》专访,就此展开剖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他认为,即便用较为宽泛的标准,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就仅仅5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形成比较明确并被广泛接受的业务模式,创新仍然在继续。金融科技创新,应当是沿着金融需求、服务对象、法律关系和竞争关系四条路径进行的需求创新、服务对象创新、法律关系创新和竞争创新。在竞争更加激烈的下半场,金融科技企业只有围绕现实路径打造真正的创新,用长远眼光布局平衡的创新,以科技为支撑铸造牢固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何海锋 法学博士,京东金融研究院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金融法、科技法、法学理论。

问题所在

《金融时报》记者:从行业的比较来看,中国的金融科技绝对是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这一点,从资本的流向就能看出。但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科技在创新方面的短板也较为明显。在你看来,这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重视?

何海锋:一是“伪创新”——无效创新的滥竽充数。关于“伪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的判断标准是“与实体经济无关”。而更全面的定义,“伪创新”应该是不遵循金融科技的创新路径,并且不在金融科技的创新谱系之中的“创新”。潘功胜抓住了“伪创新”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这类“创新”不解决任何的金融需求。最典型的金融科技“伪创新”是各种类型的ICO。去年,我国已明确禁止ICO,对货币交易所进行清理,并限制比特币的开采,然而加密货币的交易活动并未终止。今年以来,国内监管继续发力,对加密货币围追堵截,不少国家对加密货币也持警惕和防范的态度。

二是“跛脚创新”——前台创新与中后台创新不平衡。目前金融科技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能够直接带来客户、产生现金流、最终获取收益的前台产品创新,在中后台的风控、合规、社会责任等方面从创新明显薄弱——既缺乏意识,也缺乏动力。金融科技公司对于中后台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各类数字报表、各种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等传统手段。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状况必然发生改变。有学者就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金融产品结构复杂化、交易对手方多元化成为常态,金融风险传导也趋向于迅速、难控,风险因子和敞口更多样,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思维将由‘以客户为中心’逐步延伸到‘以监管合规为中心’,将逐渐突出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运用监管技术对中后台业务进行再造。”只是目前,这一再造尚未发生。

三是“沙滩创新”——模式创新背后缺乏科技创新支撑。金融科技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来的大热更直接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密码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s)等技术创新。其中,大数据助推金融业务精细化运作;云计算促进金融服务集约化发展;人工智能推动智慧金融创新发展;密码技术支撑金融信用背书技术化;移动互联技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撑,金融科技的创新只能是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风吹浪打。《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对于中国科技实力的质疑同样适用于金融科技领域。以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为例,2016年美国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4523份,是我国申请数量的一倍。这样的背景下,越是热衷于模式创新,越可能将金融科技推向了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

应对之策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科技行业大量“伪创新”的存在将导致行业的无序竞争,带来业务的同质化,影响用户信心。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打造真正的创新?

何海锋:真正的创新,是围绕金融需求的创新,是优化竞争格局的创新,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是符合法律规范的创新。金融科技本质上是金融领域的创新,因此它必须遵循金融本质,围绕金融需求。金融的生命在于融通资金,沟通融资方与投资方,并合理控制风险。所以,金融科技创新必须以提高资金融通效率、便利融资、提高投资收益、促进风险控制为标准展开。

优化竞争格局的关键在金融科技企业对自身创新路径的选择,究竟是填补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空白,还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竞争。两种创新路径都应当提倡。前一种路径增加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供给,服务了长尾人权,践行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后一种路径可以促进传统金融业务流程优化,改善金融服务质量,使社会整体效益增加,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益。

满足用户需求首先需要金融科技企业准确定位自身业务模式,究竟是向C端用户还是向B端用户提供服务。在精准定位自身业务模式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真正理解不同类型用户需求,开发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金融科技产品;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后端风险控制,合理评估业务运营风险,保证创新风险可预估、可预防、可控制。

金融科技创新也必须恪守法律规范的底线。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法律对不同的金融业务都设置了不同的监管规范体系。金融科技企业应当明确自身金融业务类型及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自觉落实相关监管要求,强化底线意识,坚决不进行突破法律规范的“创新”。

《金融时报》记者:针对“跛脚创新”的存在,又应如何解决平衡难题?

何海锋:我们应当用长远眼光布局平衡的创新。平衡的创新,要把后台的数据支撑、风控系统的创新和前台的业务创新放到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5年时间,金融科技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前台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前台创新的突飞猛进以及前后台创新的不平衡造成行业风险大量累积。近期P2P网贷平台不断“爆雷”就是其中不平衡的生动体现。从前台走向后台,不仅是金融科技良性发展的要求,也将为金融科技带来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在搭建移动互联的在线业务平台,获取和集中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实现各类金融业务的资产端、资金端、交易端、支付端有效联通的同时,金融科技公司要更加注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密码技术等新技术进行风险管理,合规管控。

今年以来,金融行业正式进入严监管时代。只有努力纠正“跛脚创新”,更加注重后台创新,才可能熬过寒冬,迎来春光。此外,以监管科技为代表的后台创新,也是金融科技下一步的主战场。目前全球各监管当局、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都在加大投入,争取在这一领域抢占先机。如果说金融科技行业前5年的发展为比赛上半场的话,那么现在这场比赛将要正式转入下半场。

《金融时报》记者: “沙滩创新”的存在,最终也会导致金融科技行业创新瓶颈的出现,盈利能力下降和整个行业发展的受阻。对于实现牢固的创新你有何建议?

何海锋:我们应当以科技为支撑铸造牢固的创新。没有底层科技进步支撑的单纯商业模式创新,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长期保持优势。这一点,从同属于新四大发明中的扫码支付和网购的海外扩张就能看出。扫码支付的主要竞争力建立在移动支付技术和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进步的基础上,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因此扫码支付在国外的推广相对更为容易。随着国人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扫码支付在海外也遍地开花。相反网购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低廉的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因此,中国的网购“走出去”的进程相比之下更加艰难。许多电商企业已经看到了这其中的问题,正在加大在物流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比如,京东、顺丰都在大力研发无人机、无人车等。最终能够征服世界的,还是技术。没有底层技术的进步,任何创新都是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当今世界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技术爆炸式发展可能即将到来。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中明确提出“一系列全新的先进技术如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云计算、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取得重大进展所引发的‘新工业革命’已经到来。”  “大数据”从新资源、新技术运用、破坏性创新、交易成本降低、价值链及网络重构等多方而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驱动。金融科技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业务底层技术研发,构建自有完善的技术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才是企业最好的护城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