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力提升非洲增长潜力
金融时报 2018-09-10 11:06:00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落幕后,中国人民大学近日举办了以“非洲:提高增长潜力”为主题的思想沙龙。IMF非洲部主任阿贝贝·塞拉西(Mr.Abebe Selassie),IMI(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等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历了一段收入持续增长的时期,但近年来却陷入了经济增长瓶颈。面对经济增长困境,非洲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中非合作怎样助力提升非洲增长潜力?围绕上述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摆脱增长困境的非洲模式探讨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呈现经济快速增长态势。但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塞拉西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45个国家,这些国家发展情况各异,可以大致分成三类:有8个国家依赖原油出口,原油价格的低迷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在2015年前后出现严重下滑;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资源集约型国家大致有14至15个,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但跌幅不大;其余国家收入多元化,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保持着大约5%至6%的经济增长。

过去15年,世界各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投资力度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同时,这些国家的债务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偿债能力每况愈下。塞拉西表示,有5至6个国家正面临或者已经处于债务危机中。他提出,在经济继续增长和债务危机暴露的十字路口上,非洲有必要思考是否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塞拉西表示,预计从2040年开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就业年龄段人口将迅速增长,而全球其他地区将停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未来,非洲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力供应来源,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非洲也将成为全球巨大的消费和投融资市场,非洲的经济活动将会十分活跃。

在谈到如何摆脱增长困境时,塞拉西表示,从1995年到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加,而且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税收收入的增长有助于缓解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但政府要找到征税的平衡点,避免对经济造成扭曲,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可征税空间以保证政府有足够的收入。非洲国家众多,是否增税要根据各国情况而定,财政政策不能“一刀切”。

对于非洲而言,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模式还是大企业、大集团模式?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张重庆总结了中国大集团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建议非洲也要注重培养有实力、能够聚集资源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能够为非洲经济增长赋能,推动整个国家实现市场化体制改革。

中非合作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实践,中非合作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显著优势。中国对非洲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今年3月份,中方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承诺提供的600亿美元资金支持中,超过90%已经落实或作出安排。

塞拉西表示,中非合作并不是中国单纯的输出,而是中非双方合作共赢,而且这种互惠互利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非洲低廉的用工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益蓬勃的消费需求,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在提升非洲增长潜力方面,中国可以大有所为。魏本华认为,非洲国家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经验丰富,在农业领域,中非合作还有广阔的空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援助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贸易互通,中国也在积极为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非洲青年的教育水平。魏本华介绍,中国目前已经为非洲提供了20万个职业培训机会以及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非合作的坚实基础,非洲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是从根本上促进非洲减贫和发展的动力。

此外,魏本华还提出,中国和非洲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既存在差异性又有很多相同点,二者合作会更加高效。过去40年,中国积累了大量开发建设经验,这正是非洲所需要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非洲表现活跃,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开发建设,既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又能够为非洲国家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提高经济活力。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IMI所长助理曲强表示,非洲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很难说非洲哪个国家适合哪种发展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要尊重非洲国家差异性的文化和传统,更要成为非洲坚实的伙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