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与抽象融合的魅力
赵无极《13.02.92》即将亮相佳士得2018上海秋拍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09-07 10:01:12

“如何表现风?如何描画虚空?光线、它的光芒、它的纯粹?我不想复制,而是把形象并置重组,从而在它们之中发掘水波不兴上的微风。”艺术家赵无极如此表达自己的艺术构思与思想。9月21日,颇能代表赵无极该艺术思想的经典作品《13.02.92》将在佳士得2018上海秋拍上拍。这个大尺幅油画,展现了艺术家的浪漫情怀与深邃思想。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师从林风眠学习绘画。1940年代留学巴黎后,其作品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确立了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在西方艺术世界享有盛名的中国艺术家。把写意融入抽象,将中西经典绘画元素有机融合,无疑是赵无极的最非凡成就。

《13.02.92》为赵无极成熟期之作,体现了对中西方艺术传统的深刻认识。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营造出了水汽、微风和流云,在幽深池塘之上冉冉升起的自然意象。后方的远山宛如在雾中升起,画面中央则令人联想到日暮初升的满月清辉。以围绕着中央部分的柔和淡彩取代了传统填满画布的做法,突出自然力量的光芒,色彩复杂而层次感鲜明。

《13.02.92》

1991年,赵无极历时近半年时间描绘名为《向克劳德·莫奈致敬》的大型三联画。不同层次的粉红、蓝色油彩与深色碇蓝在画面上构成诗意空间。而《13.02.92》则是不到一年之后创作的作品,与前作有着同样的浪漫情怀。同样受印象派影响,在此作品中,赵无极对色彩的运用比线条及轮廓的勾勒更为重视,丰富的色彩层层叠加。如轻纱般的粉紫、青绿、淡黄及天蓝色等,渲染于底层作为主基调的深蓝色之上,通过色彩反射出万丈光芒的自然景致,与前作有同样的浪漫情怀。

近年来,赵无极作品受亚洲市场青睐。今年,更领衔香港春拍:在富艺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和设计晚拍”中,其作品《04.01.79》以6985万港元拔得头筹;在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融艺”晚拍上,其作品《14.12.59》以逾1.7亿港元最高价成交。

《04.01.79》

细细品味研究这两幅作品,可以深深体味到写意与抽象融合“发酵”出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作品《04.01.79》代表着赵无极在1970年代创作风格上的重要转变。1970年代初,赵无极重新投入水墨创作。该幅画中一抹抹的黑调,正源自他的水墨实践。艺术家捕捉了宋、元两代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神髓,并糅合西方油画以颜色和色调对比来呈现光暗效果的技法。以水墨画的丰厚轻柔笔触,把壮丽风景和高山碧树描绘出来,气势磅礴。

作品《14.12.59》,创作于1959年,也是艺术家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年份。自1959年始,赵无极不再为画作命名,致力于纯粹的抽象表现,他不希望作品受默认命题所限。这个时期,他用豪迈奔放笔触与大量厚涂画法,表现出强劲有力的锐利动势,作品风格介于上世纪50年代神秘甲骨文绘画及上世纪60年代表现主义创作之间,这段转变推动了赵无极在抽象艺术领域的升华。《14.12.59》正体现了这个时期的风格。艺术家将原属西方艺术的鲜艳色彩及戏剧性动势与中国传统水墨意境结合,经由强烈且细腻的表现融入层层堆栈的构图与二元相对的黑白之中。艺术家在一片火焰般的背景中植入一片黑,描绘出似山峰、似高原的风景,如宋代画家反其“近大远小”的构图方式,视觉上让近景的物比远处的景更小,而强调高峰与山脉的宏伟与壮观。画中大片的红色令人想起生命、火焰、血液和热情,而这些澎湃的力量被视为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同时,构图中央的白色光团可以理解为希望和可能性的象征。

在颇为动荡并亦非处于上升期的艺术市场,“赵无极作品热”的原因究竟何在?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门主管张丁元认为,首先,在于赵无极创造了西方画家在抽象风格领域里无法表达的东方精神,开创了中国绘画的现代样貌。其次,在于蔓延全球的“抽象艺术热”,西方抽象艺术也在不断成长扩大。就市场前景而言,中国抽象画作价格相比美国顶尖抽象艺术家还有三到四倍的差价,并且亚洲抽象艺术的概念起步晚于欧美,对很多亚洲藏家来说还很新潮前卫,所以在亚洲市场还有一段可以发酵的时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