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义利观是中非合作的基石
金融时报 2018-09-05 09:49:21

秋风习习,碧空万里。中非友好大家庭的朋友们齐聚北京,共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盛举。

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出席开幕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指出,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中非双方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

回顾过去数十年,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初,中非双边贸易规模有限,非洲地区发展前景不明,不少人对双方的合作并不看好;然而,在中非的共同努力下,在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非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同时,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定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经贸合作区陆续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中非和平安全、科教文卫、减贫惠民、民间交往等合作深入推进。

此前的承诺兑现,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本次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包括产业发展、设施联通、健康卫生、人文交流等在内的“八大行动”。

然而,伴随着中非合作升温,一些噪音也在干扰视听:中国是否“撒钱”援助非洲以谋求垄断地位?中国是否造成非洲“债务陷阱”?

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这种义利观的最佳证明则是非洲受益于中非双边合作的事实。2017年,全球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为当地带来了三大经济红利。一是就业,在麦肯锡所调研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中,非洲当地企业雇员比例达到89%,为非洲创造了30多万个工作岗位;二是新技术,中国企业通过向非洲各国输出新产品和技术,推动了非洲市场的现代化进程,过去三年间,约48%的中国企业向非洲大陆引入了新产品或服务,36%的企业引入了新技术;三是基建与融资,中国以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为改善非洲基础设施作出重要贡献。这意味着,在中非双边经贸合作中,非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下一步经济建设积蓄了力量。

而对于所谓的“债务陷阱”,以非洲国家吉布提为例,根据智库全球发展中心的报告,中国为吉布提的主要投资项目已提供近14亿美元的贷款资金,约等于吉布提GDP的75%。这被部分人士当成中国导致的“债务陷阱”。实际上,这种偏见是罔顾该国基本国情、选取部分事实以耸人听闻。

对此,中方回应,中国对非借贷首先考虑的是非洲自身需要。任何国家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初期都有巨大的资金需求,非洲国家也不例外。中国依据非洲国家提出的意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支持。而吉布提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达瓦莱则表示:“由于我们财政收入的局限,无论我们采取什么发展措施,都会给政府带来债务。不过让吉布提80%的人口获得干净的水资源,应该是无价的。”实际上,对非洲国家而言,以发展破困境,以基础设施保民生底线是迫在眉睫的要求,如不能满足,不但会激发社会矛盾,而且常年积累的债务压力也未必可以得到缓解。而中方的资金和基建支持,正是致力于帮助非洲打破发展困局。

当然,对中方而言,对非合作并非简单的慈善之举,而是互利共赢。

中国在非项目并不局限于政府或国企推动的矿产、基建工程,而是相当多元化。麦肯锡调研发现,中国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从事制造业,中国企业在非洲制造业的市场份额达到20%;还有25%从事服务业,开展贸易往来的企业也超过两成。从融资角度看,仅有15%的资金来自中国政府相关融资。这表明,中非合作并非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利益驱动,而是社会资本自发奔赴非洲寻求发展,并取得了不俗成绩。

在新时代,中非合作可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风险应对机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建立更积极的多边合作关系,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促进中非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合作共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