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管理是金融治理的重要内容
金融时报 2018-09-04 09:29:11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今年以来金融市场预期管理,金融委办公室如何建立与金融市场的有效沟通机制、金融管理部门如何更加广泛地听取金融市场的声音、金融决策如何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稳定市场预期、如何准确地预测和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并正确决策进行了交流。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委和金融管理部门将预期管理工作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预期管理”这一表述并不陌生,也与“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的宏观调控思路一脉相承。及时回应金融市场关切,主动、合理管理市场预期,是有效进行金融治理的组成部分。

对于政策制定部门来说,加强预期管理,有助于政策意图更顺畅地得以贯彻和执行,对市场主体的引导性也会更加明确。对于金融管理部门来说,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具有“自我强化”和“自我实现”的特点,及时、主动、合理地引导社会预期,有助于避免市场出现盲动、超调。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成熟经济体的经验表明,中央银行加强与市场沟通、做好政策预期管理,是货币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升央行的权威性,引导市场主体按照央行政策意图进行调整,从而优化货币政策效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央行都将完善预期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强化了前瞻性指引、预期管理工作,提高透明度和市场沟通能力,以使货币政策的意图更好地传递到金融市场,防止对政策的扭曲和误解带来新的金融不稳定因素。近年来,人民银行也在这方面不断着力,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方式,适时向市场传递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政策取向。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并对操作原因进行说明,描述当日市场流动性状况。在年中、年末、春节等短期流动性可能出现波动的关键时点,央行对流动性安排进行提前布局,加强与市场沟通、阐明政策意图,有效维护了流动性在关键时点的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在新形势下,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部署,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当下,稳预期就是稳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好预期稳定和预期管理工作对于当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金融管理部门来说,加强预期管理,首要是让市场对即将出台的政策有一定的预期,这就需要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使其对政策形成充分预期,否则“突然”“预期外”的政策很容易引发市场波动。必要时,一项重要政策出台之前应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和投资者诉求,避免造成大幅波动。

有效的预期管理,意味着不仅要稳定好预期,也要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好预期。伴随着去年开始金融强监管措施的实施,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票据融资下降比较快,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明显,金融收紧的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当前经济运行遇到贸易摩擦的外部挑战,而金融收紧效应在外部环境严峻条件下很可能会被强化和放大。外部挑战加大对商业信心和市场预期带来压力,也会造成经济主体风险偏好下降。面对这一问题,央行上半年便已开展逆向微调和前瞻性预调,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采取不同措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对冲“紧信用”。另外,央行还对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做了进一步明确,适当降低了银行理财门槛和适当放宽了投向。监管政策上的变化对于稳定预期、市场平稳过渡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稳定信心、稳定预期、管理预期不仅仅是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和透明度问题, 当前金融市场预期管理的难点在于市场主体对于经济走势预期的不明朗。归根结底,预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稳定预期就是要让投资者敢投资、让消费者能消费、让企业家有信心,其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只有切实推进基础性改革举措落地、加大开放力度、加强产权保护,尤其是让减税降费真正惠及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作用,才能从源头上实现稳预期、稳信心,从而促成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是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