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内人士热议:金融科技赋能银行触达更多“长尾用户”
金融时报 2018-08-25 07:56:34

“银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技术的推动者和领跑者。”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专家赵猛在近日举办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科技赋能金融新挑战分论坛”上如是表示。

近年来,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银行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新时代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强化金融科技的思维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全行的发展战略及转型方向,对商业银行而言十分紧迫和必要。

金融科技的“变”与“不变”

自去年6月央行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研究与应用”之后,银行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均有所突破。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年4月,建设银行开放了国内首家“无人银行”,同月,农业银行在重庆推出国内首家“自己动手”的DIY智慧银行;在区块链领域,中国银行目前已经在12个项目中试点区块链技术应用,并在其年度营业预算中,将对金融科技的投资比例提高至超过1%;在云计算领域,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创新构建“4朵云+1范式”,直销客户数已突破1500万人,金融资产超1500亿元;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工商银行自主研发了网络金融智能风控系统,截至目前,累计拦截11万笔线下交易,对超过3亿元的客户资金进行了保护。

可以看到,银行机构对科技的创新应用归根到底还是落脚于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在金融科技的世界里,变的是客户、行业和监管。具体来说,客户的消费行为、行业的主体构成以及监管不断地正本清源,这些是变化的内容;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是不变的,它的目标是服务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赵猛强调,“只有掌握了金融科技的变与不变,才能够把握和驾驭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据赵猛介绍,工商银行目前已成立了数字化银行、区块链与生物识别、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主机平台、基础设施7大实验室,同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云平台建设、智能投顾、生物识别、区块链、物联网应用这6个方面也做了一些实际应用。“今年,工行重点提出了一个场景建设的发展目标,希望通过跨界合作,把工商银行的金融能力向外输出,通过跨界合作,把优秀的场景引入进来,从而打造一个金融生态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赵猛说。

新经济催生新金融

“我们在国外调研发现,与在国内金融科技更多地被运用于金融业不同的是,在国外,金融科技的主流应用领域是制造业。”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罗勇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3种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系统的联动构建,并及时响应生产流程中各个节点的推进。这给银行业带来的启示是,金融科技赋能一个行业并不是简单的赋能技术能力,而是引发商业协同管理上的变革。

“金融服务于企业,要清楚未来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金融服务,而不是简单地局限于拉存款、放贷款等。” 罗勇表示,新经济催生新金融,而新经济又来源于生产制造企业的新动能,银行机构只有基于企业产业变革提供金融服务,金融科技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据罗勇介绍,经过民生银行的调研,未来企业将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open—factory”,由生态平台巨头和若干内创公司构成。那么,面对“巨头+内创”的新业态,银行该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对其提供金融服务呢?

首先,要明确逻辑关系,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要基于新经济提供新金融,然后才是新金融的科技创新,如果脱离新经济基础而谈新金融,则容易催生金融泡沫;其次,银行要选择不同的行业维度、不同的行业生态将金融服务做专做精,区别于国有五大行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未来中小银行或将走专业银行的发展思路,形成一种新的服务业态;再次,对应“open—factory”,银行可构建“open—bank”,即新的服务架构体系。

罗勇认为,银行业引入金融科技将是一个“电子银行—渠道银行—开放银行”的渐进过程:最初的阶段是目前业内熟知的“电子银行”,生产模式是较为初级的金融产品信息化;之后的阶段“渠道银行”,引入了营销、流量管理的概念,主动触及客户、精确服务客户并且帮助客户决策;最后的阶段是“开放银行”,变渠道为平台,面向上下游中的大企业、小企业,甚至企业当中的员工个体提供服务,这种形态可以从很多实体产业的供应链经济中找到蓝本。

“二八定律”或被颠覆

“二八定律”是指作为理性“经济人”,商业银行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带来80%价值的占比20%的客户身上。然而,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二八定律”或被颠覆。

“一直以来,银行都很想服务好80%的‘长尾用户’,但效果却并不乐观。反观互联网企业,他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触达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形成了‘聚沙成塔’的效应。银行机构要想延伸金融服务触角,金融科技是重要的手段。” 华夏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钟楼鹤认为。

实际上,过去银行是“以渠道为王”,布设了大量的银行网点。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流量经营变得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用户被聚集或者黏附到互联网平台和场景中。那么,银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运用金融科技,积极布局平台和场景,将金融服务尽可能多地延伸至80%的“长尾客户”。

毫无疑问,这些“长尾用户”中包括小微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监管层出台大量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那么,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在论坛上提出了转变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方式的5个方面建议。《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其中,有3个方面都与金融科技有关,例如“充分利用大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智能识别客户需求,打造多维立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运用移动金融打造方便小微企业贷款的环境”等。

此外,钟楼鹤认为,银行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和平台场景优势提升银行服务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与金融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银行就已达11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