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饵丝:小吃里美味满满
掌上曲靖 2017-06-30 10:10:14

说起蒸饵丝,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曲靖的丰登、沿江一带,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舂饵块送给亲朋好友,为了这饵块,人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备好这份“大礼”。由于机械制作工序的落后,需要人们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才能做成饵块固有的形状。每年腊月十五左右,舂饵块的地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十里八村的人们赶着马车,挑着担子来舂饵块,饵块加工坊里热气腾腾,大人们或在案板上揉搓饵块,或往返挑水,孩子们则在场地上追逐嬉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品饵丝选用这种优质稻米制成的饵块,用清水浸泡一宿后切成片,最终再切成均匀的丝状。选料上对米质要求十分严格,主要就是考虑到饵块的筋道和质量。饵丝蒸熟后,加上翠绿的韭菜、自制的酸菜、秘制的肉酱,再配上一碗味道鲜美的骨头汤,就成了一道别具地方特色的小吃——蒸饵丝。

失地农民创业忙

说起自家开的这间小店,一品饵丝“掌门人”刘东建、邓冬娥夫妇一脸的羞涩,农民出身的他们不善言辞,却仿若能从眉眼间看到作为夫妻彼此扶持一路走来的幸福和美满。

“没有了土地,该干点啥?”问了自己成百上千次。刚失地那会儿孩子还小,邓冬娥走不开,无奈之下只能在自家屋里开起了复印店、五金店,这一晃就到了2009年。谁都没想到,这一年对朴实的两口子来说是一个大大的坎。孩子一天天长大,邓冬娥也跟随丈夫去到工地上看管材料,日子也还算平平淡淡,好不惬意。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的时候,丈夫的工程款没了着落,从此便四处欠债。“屋漏偏逢连夜雨”,也是在这一年,刘东建的父亲得了肺癌,大笔大笔的开销压得两口子喘不过气来。

工程做不下去了,两人只能打道回府,在自家丰登谋发展。2010年,邓冬娥到弟弟的店里学起了手艺,这一学就是两三年,2013年一品饵丝开门迎客了。这个小店就开在自家房里,省了房租,夫妻二人干起活来也愈发带劲儿。小店的顾客一天天多起来,邓冬娥越来越感觉到分身乏术。“大姐!大姐!”店里总是有人这样叫她,原来,这几个姐妹都是附近村子里的失地农民,邓冬娥创业后一直把她们放在心里,这些年来毫不吝啬地教大家伙儿怎样干活,努力学本事。大家都说,是邓大姐帮了她们,能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说起这些事,邓冬娥和丈夫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大家是邻居,不存在谁帮谁,只要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就够了。

做餐饮靠的是良心

曲靖人好吃,是标准的“吃货”,说“吃在曲靖”一点也不为过。新开一家餐馆,只要用料地道、味道可口,无论多远人们都会争相去品尝。那些大众消费、干净卫生的餐馆更是异常火爆。

一品人凭良心做事,一直以来谨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店训,把“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看作唯一宗旨。这些年来,精心挑选食材,用心地以一碗再简单不过的早点帮每一位顾客开启畅快的一天,好像已经成了一品人责无旁贷的一件大事。摆在食客面前的一碗饵丝、米线,亦或是面条、水饺,每一种配料都经过了严格的“考核”才得以呈现在桌子上。比如猪肉,一品饵丝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供货商,他们长期在沾益盘江、花山一带收购当地农民用粮食喂养的猪进行宰杀,两到三天就要供一次货,每次六七十公斤,遇到要炒肉酱的时候又会稍微多买一些。“我从来没买过什么边角料,炒肉酱都是用猪后腿净瘦肉,猪油也都是买肥肉回来自己炼的……”说起自己多年经手采买的原材料,邓冬娥一脸的骄傲。除了对猪肉品质的严格把关,香油、酱油、酸菜、韭菜等大大小小、细碎繁琐的选材用料都毫不马虎。

处处把关、时时操心,就算这样也没能让邓冬娥想要找点时间偷个懒,做好一碗早点的她又忙着“捣腾”起快餐来。

“每天都准备十四五个菜,荤素搭配,人多的时候要炒三个回合,以前都是我一个人负责炒,现在好一点,有大姐帮衬着我还能歇会儿。”邓冬娥口中的大姐刚来店里没几天,可说起自己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大姐津津乐道,有说不完的话。

“我是贵州人,来曲靖之前在老家开了十八年餐馆,也在学校、医院食堂干过,兜兜转转这么多地方,还从来没见过这样卖快餐的,他们家真称得上‘良心餐’啊。”在这里,炒快餐绝不偷工减料,支上大铁锅,点着火,一级菜油和自炼猪油混合着下到锅中,而后食材经过几分钟的慢煸细炒方能出锅。用他们的话来说,这就好比在自己家炒菜,够量且精致,这样一来自然比大锅菜爽口得多。

每天11点左右菜品便占满了餐车,喷香四溢,用各自的“招数”勾起食客们的味蕾。附近的汽车销售、农民工、社区居民等工薪阶层上班族成了一品的常客,这里“实在型”(米饭管够)的快餐能让疲惫的身心仿佛回到家中,削减了疲惫,也增添了那么一点幸福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品饵丝继承传统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人的口味特点,使用简单、天然的原生态调味品精心制作,力求天然、健康、营养,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品得安心。

曲靖日报记者  钱妍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