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德辉 卢 佳

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山西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农发行吕梁市分行按照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总体战略部署,聚焦金融扶贫主动对标,靶向施策助力扶贫脱贫,探索形成了金融扶贫“吕梁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扶贫成效。截至2018年底,金融扶贫“吕梁模式”贷款规模达到5.41亿元,集中支持红枣、小米、油脂、核桃、野生沙棘、奶牛和生猪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企业65户,覆盖了吕梁13个县(市、区),支持企业直接吸纳365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与7605户、257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了帮扶协议,人均年收入25000元以上,每人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金融扶贫“吕梁模式”成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创新之举和生动实践,得到农发行总行、省分行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携银政合作之手,推出金融扶贫“吕梁模式”。2016年11月,农发行总行领导深入吕梁扶贫调研,与吕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度沟通交谈,共同议定将吕梁市确定为全国农发行系统产业扶贫试点地区,要求吕梁改革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农发行吕梁市分行承接此项改革任务之后,从补偿基金方案设计着手,与市政府多部门配合,十易其稿,由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吕梁市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方案的通知》文件,为金融扶贫“吕梁模式”推出提供了指引和依据。其涵盖内容和运作模式是:由政府负责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申请进入项目库,农发行独立调查、评审、放贷,如出现风险,即启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四大关键环节。坚持“政府主导、银企协作、独立评审、共担风险”的原则,全力破解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解决吕梁红枣、小米、核桃、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帮扶问题。然后通过“银行+企业”模式解决融资问题、“政府增信+资产抵押”模式解决担保问题、“企业+贫困户”模式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搭建了由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四方紧密联手、合力攻坚脱贫的新机制、新平台,为金融扶贫“吕梁模式”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全行之力,开通绿色办贷通道。建立办贷绿色通道。推出金融扶贫“吕梁模式”之后,围绕补偿基金方案要求既定目标,针对常规办贷流程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不高等弊端,省市农发行通力合作,大胆探索,按照特事特办原则,首先建立“吕梁模式”办贷绿色通道:即客户准入、评级、授信、调查、审查、审议等由市分行统一负责,省分行充分发挥风控会职能,集中对贷款审查审议,根据议定结果,由相关处室履行审批手续,极大缩短了办贷时间,提高了办贷效率,仅2018年9月份就办理18户企业贷款,短短15个工作日,就实现了审批投放。修订补偿基金实施方案。补偿基金方案作为金融“吕梁模式”拓展的总依据,通过实践运行,虽指导推广了办贷,但还存在诸多不适应问题。为此,对原补偿基金方案9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新修订调整,客户支持范围扩大,由原来两大类增加为三大类(增加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准入门槛降低,借款人信用等级放宽至BBB(含)以上,提高企业贷款额度控制标准,取消借款人10%风险保证金,调整借款人财务指标条件,对于大中型企业、国有实体公司、新设法人、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求实收资本1000万元以上,修改业务叫停和恢复运行条件等。配套投放扶贫周转金。扶贫周转金是山西省专门针对脱贫攻坚设立,支持对象为全省贫困县域企业。为加大推广力度,不断丰富金融扶贫“吕梁模式”内涵,利用省分行与省扶贫开发公司签订的协议,所有金融扶贫“吕梁模式”企业配套投放周转金,以金融“吕梁模式”撬动扶贫周转金的投放,先后配套投放扶贫周转金25户、7558万元。不断加大精准办贷力度。召开系统脱贫攻坚临县现场推进会,传递优惠政策,出台了《落实吕梁模式贷款扶贫成效优惠政策实施方案》,确立“三优先”原则,优先选择临县、兴县、石楼3个深度贫困县企业,优先支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贷款主体,且贫困人口月工资收入需达到800元以上,优先扶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明确具体贷款额度与承贷主体扶贫成效挂钩:带动帮扶1-1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分别享受最高200-3000万元贷款额度。在贷款利率方面,按照扶贫成效不同享受不同利率优惠。同时,成立金融扶贫“吕梁模式”推进办公室,拿出30万元专项奖励,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组建贷款调查中心,集中优势力量办贷,统筹前后台信贷、人力资源向金融扶贫“吕梁模式”办贷倾斜,提高了办贷效率,加快了办贷节奏。

筑风险防控之基,扎实推进办贷管贷。严格贷款准入。针对贫困地区企业普遍存在资质差、财务不规范、法人信誉度不明、贷款风险大、考察核实难等问题。办贷前期,在分析研判上下功夫,主动与县农委、扶贫办等地方主管部门沟通,重点摸清拟支持产业发展情况前景、重点企业概况、各银行历年贷款、企业负责人信誉、政府产业扶持意见等几方面情况;在实地考察企业上下功夫,信贷人员深入企业账,认真核对企业账表、账证、账实,重点核查企业库存实物,力求最大限度掌握企业实际情况;在客户选择上,坚持不求大、不拒小,优中选优,针对先后两批98户入库企业,逐一筛查,将36户不具备支持条件企业排除,从准入关为风险防控打下了良好基础。严格工作纪律。从思想教育入手,邀请南京财经大学法学教授举办法律法规讲座,集体学习总行案例通报案例,针对金融扶贫“吕梁模式”,前后台人员进行廉政表态发言,走进延安、梁家河、长治武乡、西沟等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全行员工筑牢防腐拒变防线。从严明纪律着手,结合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工作,明确工作人员与客户相处“五不原则”:即不与企业单独接触,贷款办理相关事宜经集体商议决策;不违规向企业泄露评级、授信等内部秘密;不接受企业宴请等非正常活动;不接收任何礼品,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向企业随意承诺贷款,并要求干部员工铭记于心,严格落实,全力保障了业务的健康发展。严格贷后管理。出台了《商业性贷款贷后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吕梁模式”贷后管理月活动,重点检查贷前条件落实情况以及客户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对客户生产经营、运营状况、现金流、偿债能力及意愿等进行检查分析。强化贷后监控,按月召开贷后管理例会,运用CM2006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各类信息渠道,监控客户具体风险和信贷业务整体风险情况,并做好风险预警。切实做好客户维护,定期与企业沟通,及时提示贷款到期、货款归行、收结息等重大事项,以互信、协作、清廉的银企关系来赢得企业配合、保障贷款安全。

结金融扶贫之果,共享脱贫攻坚红利。政府增信,银行增贷。市县两级政府先后出资1.3亿元,使金融“吕梁模式”有了政府信用保证。农发行按基金总额放大5-8倍给予支持。如:临县出资1000万元,农发行已贷款支持临县相关企业8户、5200万元。企业增产,农户增收。以临县丰林现代公司为例,贷款注入前,该公司年生产香菇120万斤、菌棒400万棒,1000万元贷款注入后,企业扩大生产,可增产香菇808万斤、菌棒140万棒。该公司吸纳贫困人口45户、98人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以临县国洋农特亨公司为例,该公司依托阳府井集团,实行“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围绕临县红枣,流转土地打造红枣园区,推出陈枣、枣酒、枣醋、枣芽茶等产品,年销售红枣系列产品5000余万元,逐步扩大了临县红枣市场空间。该公司贷款1000万元,年化利率4.35%,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0%计算,可为该公司减少融资成本13.1万元。引领脱贫攻坚、发挥综合效应。以金融扶贫“吕梁模式”为引领,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充分发挥各类产品扶贫综合效应。全年累放棚户区改造贷款13.7亿元,支持新建安置房82万平方米,统筹购买商品房20多万平方米,惠及10020户贫困居民;投放贫困村提升工程贷款1.1亿元;投放基础设施类贷款8.8亿元,支持新建农村公路930公里,改造河道2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810亩,惠及70余万人,特别是新审批投放的石楼县“四好公路”项目贷款,既是深度贫困县石楼的首笔中长期贷款,也是全省系统首笔公路类PPP项目贷款,被总行选为农村交通贷款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