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有这37个食用菌大棚,再加上260亩中药材,要不了几年,村里肯定大变样。”站在兴县蔚汾镇河儿上村的食用菌大棚旁,村支书张补平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食用菌,掩饰不住一脸喜悦。
这些收入能为村民做些什么?
村民参加新农合保险,村里补偿;举办老年文体活动,村里给拿钱;修路,村里出钱;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村里花钱……
河儿上村的这些福利,源自兴县县委、县政府勇于创新,大力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村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现有专业合作社不能有效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小而散等问题,以河儿上村为试点,组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进行的大胆探索。
实践证明,组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不仅弥补了多年由村委会代行村集体经济发展职能的“缺环”和弊端,在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巩固了基层阵地,在乡村振兴推进中初步实现了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两条腿走路”,目前已经在全县进行推广。
集聚发展合力 集体经济爬坡过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收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把振兴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之一。
河儿上村位于兴县县城2公里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14年河儿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600人,贫困发生率为57.8%,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试点之前,河儿上村只有两个农业合作社,参加的村民也不过十余户,受益人群少,对带领脱贫致富的作用发挥不够,集体经济收益则更是少之又少。穷家难当,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村级党支部凝聚力不高,集体经济薄弱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只有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才能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能筑起乡村振兴的基石。”兴县县长刘世庆说。精准扶贫中,村集体经济收入是贫困村脱贫退出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乡村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因素。2017年,应着脱贫攻坚的脉搏,河儿上村作为试点,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委会牵头、全体村民自愿参与的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这一举措也成为了兴县探索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声春雷”。
初夏之际,正是农忙之时。河儿上村的层层梯田上,几十名村民在一起种植连翘、黄芪等药材,大家边干活边畅想着未来的分红。社员们说:“在合作社里种地打工就不用单干啦,从前单干不是缺人缺钱,就是缺技术缺信息,有了合作社带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成立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以来,在为社员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使经营范围不断拓展延伸到承建造林、小型基础设施等,由过去的一业发展转变为多业支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据了解,河儿上合作总社流转土地282亩,种植中药材260亩,建起了37个食用菌大棚,承揽了村里的护村河坝、便民桥、道路绿化等项目,还承揽了政府的1605亩造林工程。如今,在合作总社务工的社员有84人,人均劳务收入2637元,贫困户36人,人均收入2728元。集体收入和农民同步增收, 河儿上的全体村民不光脱了贫,还稳稳地走上了小康之路。
创新驱动 集体经济破茧蝶变
河儿上村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的成功,折射出的是兴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穷则思变,兴县县委、县政府认为,成立合作总社,不仅可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实施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试点的成功令人振奋,而建立完善的运作模式才是根本保障。兴县的做法是——
实施项目。通过议标形式,把退耕还林项目及200万元以下的道路、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承揽给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合作总社组织社员实施,获取经济收益。今年以来,全县共通过议标的形式支持合作总社参与植树造林2105亩,实施道路、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建支部会议室、村史馆、蓄水池、维修管网等项目30余项。
流转土地。对无人耕种的土地,由合作总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河儿上村的村民屈贵平,就通过流转土地,额外增加了1050元的收入。他说:“一年四季我们都在外打工,家里的耕地好多年都不种了,村里成立合作总社后,想出了流转土地这么个好法子,土地给合作总社耕种既可以增加集体收入,而咱每年还可以获得千元分红,这真是两全其美!”
生产托管。针对种不了地和种不好地的社员,合作社进行生产托管,既可以满足社员继续从事家庭经营的愿望,同时又能分享到合作总社规模经营的收益。今年,该县政府统筹整合300万元,用于试点生产托管奖补,托管面积达3万多亩,其中合作总社试点托管5264.4亩,通过合作总社的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将适应市场的要素导入农业生产,解决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订单种养。合作总社成立以来,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按照订单要求的品种、数量、质量,对食用菌、杂粮、马铃薯、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进行统一种植和收购,同时负责与订单公司统一议价、统一结算,按每户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按议定的价格标准支付各农户的收益。
发展产业。合作总社成立后,牵头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或其它产业项目,合作社社员以员工身份或作为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建设。河儿上村今年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260亩,发展食用菌20万棒,预计收入达40万元。
释放发展红利 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村集体收入的逐年增加,受益的是村民,村民富起来,村级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释放的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润透了兴县大地城乡内外。这种成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迅速在兴县推广开来。
在成立首家合作总社的基础上,兴县又试点成立了18家合作总社,今年人均收入可新增1327元。老百姓看到这一成效后,都在自发地成立合作总社。如今,全县已登记成立的合作总社达到17个乡镇370家。
花子村合作总社社员范平安说:“以前在外务工,不仅背井离乡,收入还不多,合作总社成立以来,我不用外出就有活干,收入还不错。”通过合作总社,农民得到了三方面的收入来源: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分红收入。据初步统计,该县先行先试的19家合作总社共流转土地8668.7亩,托管面积5244.4亩。2061名社员参加合作总社劳动,获得报酬2529570元,人均增收1227 元,社员的土地流转收入达130万元,人均分红近100元。
“刚开始成立合作总社,我以为还是和过去一样,工程由少数人承揽,利益也由少数人分享,老百姓也没什么好处,没想到运作了几个月,还真为集体增加了不少收入,现在我最关心的就是集体有没有活干。”杨家坡合作总社社员杨拖栋的一席话,映射出他如今对基层党支部的信赖。
合作总社覆盖面广、村民全体受益,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是贫困户和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这条稳定增收的渠道,对基层党支部的信任明显增加。为了让合作社发展壮大起来,蔡家会组织了村内声望高、退休的老干部参与,吸纳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合作总社的建设事业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兴县农村经济发展合作总社的探索与实践,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池春水”,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双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强化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了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兴县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