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同仁,大家好。
按照陈雨静同学的提议,同学们的呼应,我们把本届毕业典礼的主题定为:骊歌送北,培风图南
这个主题定得非常有意义。古诗有《骊驹》篇,诗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骊驹,就是纯黑色的马,而且是少壮骏马,是远行的工具。古人临别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今人也有《骊歌》,就是20年代流行开来的,今天仍在传唱的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词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词优美雅致,哀而不伤。一个“柳”字道出了满满的留恋之意。
能不留恋吗?三年守护,一日将别。今天即是毕业的纪念日,也是郑重的送别日,更是你们“培风图南”的出征日。
我一直在思考,延安的学子到底学成了怎样的素养,延安的教师到底给出了学生们怎样的成长。
从延安的丰富课程与你们的优异表现看,我觉得在四个方面可圈可点:
1.在知识的学习上,你们的语言素养、数理逻辑素养、科学与技术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在创新素养培育的培育上,你们基本具备了质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在个人品格的培养上,你们基本上有了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决策与行动能力和抗逆与情绪管理能力。
4.在社会能力的培养上,你们基本上具备了沟通与合作能力、人际适应能力、学生领导力、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这是可喜的方面,很快你们就要升入高校深造或选择其它的发展之路,除了继续发展这些能力外,我觉得还应该有更深刻的内心修习。
比如,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在行的路上,任何一位伟大的圣贤都要经历过一番非比寻常的艰苦环境,外部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只能适应环境。人的力量永远来自心灵,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人生在世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心不定,难成事,不要胜骄败馁,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该放手时就放手,只有放弃,才有今后的得到,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能成大事。
再比如,蔡元培先生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创新创造的关键基础。
有了这样的能力,有了这样的修养,才能“培风图南”。“培风图南”语出庄子的《逍遥游》,原句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ao e,阻隔,阻拦)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思是大鹏鸟要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会在下面(负载鹏鸟的翅膀)然后能乘风飞翔。虽背负青天却对它毫无阻碍,然后计划向南飞。
用现在的话说,“培风图南”,就是立鲲鹏之志,是延安学子们给自己的未来选定的发展目标,是有大志的体现,老师们很欣慰。那么,要实现鲲鹏之志,以下几句话尤为重要:
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就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么,你们就找个你喜欢的专业吧。要是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幸福的,更难实现鲲鹏之志。
我还要重复曾经送给你们的话,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发展得如何,都要始终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和心怀感恩。
下面是我的感恩,感谢你们的父母三年来与学校的悉心合作;感谢你们的老师三年来对你们的悉心指导;感谢你们三年来与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最后,预祝同学们,展垂天之翼,击水三千里,成就理想,成就未来。